该区包括攀枝花,西昌市的太和,米易县的白马和红格矿田,是我国钛资源分布最丰富、最集中的地区;该成矿区域位于扬子地台西缘盐源-丽江台缘拗陷与康滇地轴(中段)的交接部位,其成矿受区域性南北向的安宁河断裂、磨盘山-昔格达断裂和攀枝花断裂组成的川滇南北向构造带(北段),以及加里东期-海西期基性、超基性岩浆活动的控制,矿源主要来自地幔,矿石主要是钒钛磁铁矿。攀西地区自北往南有太和、白马、红格和攀枝花四个矿田共20多个矿床或矿段;其分布范围南北长达250km,东西宽20~50km,共探明钛磁铁矿岩矿的TiO2储量为65250.5万t(占全国同类储量67774万t的96.3%)。
攀枝花矿床(田)为岩浆晚期分异型钒钛磁铁矿矿床的典型代表之一,并已规模地开发利用。含矿辉长岩体侵入于震旦系观音崖组石英岩、条带状大理岩与灯影组白云质结晶灰岩中,呈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50°~60°的单斜层岩体。岩体长19km、宽2km、厚2000~3000m;成矿后断裂把矿田由北向南分割为朱家包包、兰家火山、尖包包、倒马坎、公山和纳拉箐等6个矿区。含矿岩体层状构造发育,具韵律式结构特点并与矿带相关,即可划分为三个二级韵律层(其产状与岩体的流层状构造相一致),包括5个岩相带和9个矿带(图3.5.2)。矿体呈厚大的似层状或透镜状,产于含矿辉长岩体的中下部及每个韵律层下部;主要矿体(矿带)位于第二个二级韵律层的下部。含矿带可见露头长度达10km以上,厚度70~500m,平均210m,已控制延深850m尚未尖灭;其中矿体厚度20~230m,平均130m,品位自上向下由贫变富,含矿率一般为50%~60%。矿石为钒钛磁铁矿,以海绵陨铁结构为主,浸(星)染状(贫矿)、条带状和块状(富矿)构造。矿石的主要金属矿物为钛磁铁矿、钛铁矿,次为磁铁矿、尖晶石类等,伴有少量磁黄铁矿、黄铜矿、镍黄铁矿和硫钴矿等金属硫化物。在开采铁矿和综合利用钛、钒的同时,其他伴生组分(Co、Ni、Cu等)的综合利用也值得重视。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