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的郴州市和邵阳市邵东县,一个是全国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一个因盛产石膏而享有盛名。几十年来,它们为国家经济建设输送了丰富的资源。但今天,因矿业开发引起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却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难以承受之痛。
7月初,记者随全国人大建议办理调研组前往郴州、邵东,针对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问题展开调研。
矿城的伤疤
邵东县地处湘中腹地,是一座老工业城市。
邵东盛产石膏。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在城区周边不到18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陆续有34座矿山建成投产。尽管这些矿山在2000年前已陆续关闭,但由于长时间的不规范开采,留下了大面积未经处理的采空区。
“我们这里有农民用拖拉机耕田,午休后回到田里,拖拉机就不见了。还有一个养鱼专业户,有一个10多亩水面的池塘,养了1万多尾鱼,可一夜之间,水没了,鱼也不见了。一家三代在家里哭。这都是地面塌陷惹的祸。”姜仕是来自邵东的全国人大代表,在今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他的建议就是针对邵东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提出的。7月5日,在给调研组介绍情况时,他浓重的乡音里,充满了忧虑。
现在,这些未经处理的采空区,已经成为威胁邵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隐患。据邵东县副县长金晚球介绍,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邵东县城区石膏矿采空区经常发生矿井突水等事故,特别是90年代以后,采空区进入生态地质环境破坏高峰期,地面塌陷、沉降、裂缝等事件不断发生,大量水田不能耕作,水塘变成荒地,采空区范围内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近20年来,邵东石膏矿采空区沉陷44次,沉陷面积达113公顷,房屋开裂461栋,造成危房54栋,倒塌房屋26栋,影响8350人的居住,40公顷水田不能耕种,8口水塘干涸,220亩水田无水灌溉,2500条供水管道、地下管道遭到破坏,给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和损失。
邵东的问题,在湖南省并非个例。
湖南省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横跨南岭、湘西—鄂西、钦杭三大全国成矿重要区带,是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非金属矿之乡”。目前,全省共有矿山企业8289家,矿山从业人员44万人,采掘业及其延伸加工业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35%左右。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