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矿业网 →
行业资讯 →
国内新闻 → 中国稀土 “掐住” 70% 命脉?真相是技术与规则的双重领先
| 中国稀土 “掐住” 70% 命脉?真相是技术与规则的双重领先 |
|
|
当人们热议现代科技的核心资源时,目光多聚焦于芯片与石油,却往往忽略了另一关键角色 —— 中国掌控的稀土资源。这种被称作 “工业维生素” 的战略材料,正以更隐蔽的方式,悄然重构全球产业链的底层逻辑,其战略价值远超多数人的认知。 稀土并非单一元素,而是 17 种稀有金属的总称。它是新能源、军工制造、数字基建等尖端领域不可或缺的核心材料,但其真正的战略重要性,长期以来被市场严重低估。 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主导地位,并非偶然,而是建立在三大难以撼动的核心支柱之上,形成了稳固的竞争壁垒。 支柱一:资源控制 —— 战略储备的绝对优势 在资源储备层面,中国拥有无可比拟的话语权。 中国稀土总储量达 4400 万吨,占全球总量的 48.4%。更关键的是,中国掌控着全球 90% 的重稀土供应,而重稀土是导弹制导系统、战斗机发动机以及高性能永磁体的核心原材料,战略意义非凡。 从开采配额来看,2025 年中国稀土总开采配额为 27 万吨,但重稀土配额已连续六年严格控制在 2 万吨以内。这种精细化管控进一步加剧了重稀土的稀缺性,巩固了资源端的优势。 技术壁垒 —— 纯度与成本的双重领先 在技术与成本层面,中国稀土产业已形成 “无法复制” 的护城河。 中国稀土冶炼分离产能占全球总量的 92.3%,且是全球唯一实现 6N 级(纯度 99.9999%)超高纯度稀土工业化生产的国家。以中稀南方稀土为代表的企业,通过 “多级萃取 + 膜分离” 技术,可将稀土纯度提升至 99.999%,直接满足顶尖磁材的生产需求。 成本优势同样显著。依托绿色萃取工艺与规模化生产体系,中国稀土分离成本仅为 4–7 美元 / 公斤,而海外企业同类成本普遍高达 10–15 美元 / 公斤。巨大的成本差距,成为中国稀土在全球市场的天然竞争壁垒。 政策闭环 —— 从国内管控到全球规则制定 2025 年 10 月 9 日,中国商务部发布的一系列稀土出口管制新规,标志着中国稀土治理已从 “国内管控” 升级为 “全球规制”。 新规将管控范围大幅扩展:任何产品,无论最终组装地或生产国在哪,只要含有 0.1% 的中国稀土成分,或其生产过程使用了中国稀土相关技术,出口前都必须获得中国官方许可。 这意味着,即便是在越南组装、德国制造的终端产品,只要其产业链源头涉及中国稀土或中国技术,都将纳入中国的规制体系。这一政策转变,正式宣告中国从全球稀土产业链的 “资源供应者”,升级为 “规则制定者”。
[1] [2] 下一页 |
| 关键词: 稀土 |
| 【字体:大 中 小】 TOP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