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下一代光伏技术取得新进展 光电转化效率突破30% |
|
|
在光伏行业依托政策调控与产能出清实现阶段性回暖的同时,下一代技术突破传来重磅消息。10 月 28 日,国际权威期刊《自然》在线刊发研究成果显示,南京大学谭海仁团队与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常超团队联合攻关,借助太赫兹技术破解全钙钛矿叠层光伏电池的效率瓶颈,使电池光电转化效率达到 30.1%,这是该类电池效率首次突破 30% 大关,已被国际《太阳能电池效率表》正式收录。 作为公认的下一代光伏技术核心方向,钙钛矿电池因高效率、低成本优势备受关注,但长期受限于载流子调控难题 —— 无法精准探测材料内部载流子的输运轨迹,导致效率提升始终难以突破关键阈值。此次联合团队的突破,关键在于太赫兹探测技术与材料创新的深度融合。 常超团队研发的非接触式太赫兹辐射探测光谱技术,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 “精准导航”。太赫兹光子的亚带隙能量特性,能像 “探针” 般特异性识别钙钛矿中的自由载流子浓度,且不会产生带间跃迁干扰;而其与载流子动量弛豫的皮秒级同步能力,更实现了对载流子运动的 “实时追踪”,彻底解决了传统探测手段的局限性。 借助这一技术,科研人员精准定位到核心症结:钙钛矿吸光层与空穴传输层的界面是载流子损耗的 “重灾区”。为此,团队创新设计出偶极钝化层,这种特殊结构如同 “电荷单行道”,一端衔接吸光层、一端连通空穴传输层,强制引导载流子定向迁移,从源头减少损耗。 太赫兹探测技术的诊断结果清晰印证了这一策略的有效性:经钝化处理的钙钛矿薄膜,总载流子迁移率提升超 68%,扩散长度延长近 30%,为效率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国际权威第三方机构的认证数据显示,新型全钙钛矿叠层电池效率最终定格在 30.1%,标志着我国在该技术路线上跻身国际领先行列。 “这不仅是一次效率突破,更是为高效光伏材料设计提供了全新技术范式。” 论文第一作者、南京大学助理教授林仁兴指出,太赫兹光谱技术在揭示载流子本征特性上的独特优势,将加速钙钛矿技术的迭代进程。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突破恰逢光伏行业寻求技术升级破局的关键期。当前晶硅电池效率已逼近理论极限,而钙钛矿叠层技术理论效率可达 45% 以上,被视为破解行业 “内卷”、重塑技术壁垒的核心力量。尽管全钙钛矿电池仍面临稳定性提升、大面积量产等商业化挑战,但此次 30.1% 效率的突破,无疑为光伏产业向 “高效率、低成本、低能耗” 的新质生产力时[1] [2] 下一页 |
| 关键词: 光伏 |
| 【字体:大 中 小】 TOP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