锑,是全球相对稀缺的战略金属资源,被广泛用于阻燃材料、聚酯催化剂、蓄电池、特殊合金、荧光粉、电子陶瓷、医药、军事国防等领域。锑是现代工业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材料之一,对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锑是我国优势矿产资源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锑工业的发展,大力改建、扩建旧矿。经过几代人艰苦奋斗和不断创新,中国锑工业从落后的困境中奋发,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之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经济格局深刻变化和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我国锑工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灵活调整发展策略,积极适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沉着应对疫情冲击,在产业集中度、技术创新、产品结构、节能减排、安全环保及含砷碱渣无害化处理等方面开展积极探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实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强国目标作出了巨大贡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我国锑工业也已进入由规模快速扩张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历史关键期,正经历着由大到强的历史跨越。 产能结构持续优化 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凭借锑矿资源的优势,我国锑工业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成熟完备的产业链,长期以来对全球锑产业的格局具有重要影响。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和战略性矿产的管理,我国从战略高度的角度审视锑工业发展,不断研究和优化锑业管理政策,提高资源安全供应能力和开发利用水平,行业集中度持续提高。2012—2020年,我国规模以上锑企业数量从109家减少至58家,锑资源进一步向优势企业聚集。2017—2020年,我国锑矿采选能力分别从19.1万吨和21.5万吨下降至14.8万吨和15.2万吨,降幅分别为22.5%和29.3%。目前,已经形成湖南、广西、云南、贵州四大锑产业基地,基地内的闪星锑业、辰州矿业、木利锑业、东峰锑业、久通锑业、华锡集团等骨干企业均为采选、冶炼、加工一体化生产企业,锑品合计产量占全国总量的70%以上。 产量保持平稳 产品结构向高端方向进一步延伸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锑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入,锑品产量过快增长情况得到有效地抑制,2013年,达到26.3万吨历史峰值后开始稳步回落,2015—2021年,我国锑品产量进入稳定阶段,始终保持20万吨的总量规模。同时,我国锑品结构也在持续优化,后端深加工锑品占比明显提高,包括高纯三氧化二锑在内的多系列多规格三氧化二锑、乙二醇锑、锑酸钠以及阻燃母料等深加工产品的产量逐年增长,具备良好阻燃性能及加工性能的锑系复合阻燃剂和高纯锑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锑产品结构向高端方向进一步延伸。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