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弓长岭井下铁矿中央区1932~1969年曾发生过数十次规模不同的岩移活动,岩移区共计报废矿量1160万t。在对岩移活动的基本规律进行了系统的观测研究基础上,从1986年开始回收残矿,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截止到2005年末共计回采矿石609.2万t,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本文将详细介绍岩移活动规律及残矿回收安全性研究对策。
1矿床开采现状
弓长岭井下铁矿中央区分为后台、通洞两个采区。-100m以上后台和通洞采区均为平硐盲竖井联合开拓。前者井口标高180m水平,中段高度30~40m;后者井口标高140m水平,中段高度40m。-20m水平以上应用干式充填法开采,-20~-10m应用浅孔留矿法开采。-100m以下合并为中央竖井开拓系统,中段高度60m,应用崩落法和留矿法开采。
由于日伪时期掠夺式开采,采富弃贫、多采少充或只采不充,1932~1969年曾发生数十次岩移活动,形成3个岩移区,即么石、后台、通洞岩移区,空区总量达92万m3,损失矿量1160万t。1972~1986年,为防止岩移危害,成立了岩移观测组织,建立了观测网,对岩移活动的基本规律进行了系统的观测研究。2岩移基本规律研究2.1后台的岩移过程
后台岩移区由30、40空区构成,沿走向长250m,沿倾斜为180~-60m水平,高240m。该区域主要回采Fe4下、Fe6-4、Fe4矿体,-20~60m水平为深孔留矿法开采,采后未充;60~120m水平为干式水平充填法开采。200~210剖面间,120~180m未采,高60m左右。-0~-100m水平开采层位为Fe4、Fe6-4,为浅孔留矿法开采,采后未充。
4#空区由于-20m水平615~619回采时连续大放矿,造成原充填法开采的顶底间柱倒塌被放出,导致空区上移,引起围岩塌落,于1967年8月19日塌到地表,发生了第三次大规模地压活动,200kw主扇连同厂房陷入空区,切断通风和运输系统,重掘运输巷道600余米。地面形成长120m,宽80m的塌陷区。
3#空区由于在-20m水平607~613采场放矿,于1972年7月30日在后台三井附近冒达地表。-100m水平162、166采场大放矿,于1976年4月9日在202剖面Fe6-2层上盘围岩中冒达地表;1980年又扩冒一次,以上两个塌陷区均作为排放废石场地。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