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田位于广西象州东北约35km处,包括潘村、寺村、龙保、普和等几个大型重晶石矿床。象州矿田含矿岩系为泥盆系,以角度不整合覆于寒武系水口群浅变质碎屑岩系之上。泥盆系上、中、下统均有出露。下统下部为红色砂砾岩,上部那高岭组、四排组、郁江组为海相细碎屑岩与台地碳酸盐岩,中统应堂组、东岗岭组为台地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上统是南丹型盆地相榴江组,为硅质岩、条带状灰层。泥盆系厚度为2 500m左右。象州大乐之东区域性的雷山通挽断裂控制了区域岩相的分界。断裂之东上泥盆统为台地相,断裂之西上泥盆统为盆地相,与象州西部来宾洪江的上泥盆统组成统一的断陷盆地。
矿脉较集中产于下泥盆统上部的四排组和郁江组中,岩性主要为灰岩、泥灰岩夹泥岩和泥岩夹灰岩。矿田中大部分矿床属脉型重晶石矿床,亦形成有堆积型重晶石矿床。
潘村矿区内矿体受北西向和南北向两组断裂控制,北西向断裂走向313°~355°,倾向北东,倾角52°~85°;南北向断裂走向350°~360°,倾向东,倾角70°~80°。
区内重晶石脉80余条,矿脉产状与断层产状基本一致(图4.7.4)。重晶石脉出露长30~1 700m,厚1~10m,延深50~60m。矿脉围岩为灰岩、泥岩及泥质灰岩等。围岩蚀变有硅化、重晶石化、方解石化和角砾岩化等。重晶石化与硅化关系密切。重晶石与石英共生。矿脉中亦共生有方解石。
矿脉厚度地表较大,向深部有变小的趋势;重晶石品位地表较富,BaSO4 平均83.58%,向深部趋贫,BaSO4 平均64.12%(图4.7.5)。
重晶石富矿石多为重晶石单矿物类型矿石,柱板状结构,块状构造,晶体粗大,重晶石含量85%~95%。贫矿石多属石英重晶石型,粒状结构,角砾状构造,重晶石含量50%~60%,此类矿石经风化堆积可相对富集,手选后可达到高品位富矿石。
寺村矿区有矿脉30多条,矿脉的方向有南北向、北西向和北东向,南北向者生成较早。在地表矿脉的厚度大,矿石质量好,向下延伸后变贫、变薄,一般在50m之下就显著贫化、变薄。重晶石脉贫化是因方解石增多,且深部时见方铅矿、闪锌石及石膏细脉。寺村矿区重晶石矿石化学组分见表4.7.5。
图4.7.5广西象州县潘村重晶石矿区7线剖面图 1.硅化破碎带;2.重晶石矿脉;3.BaSO4(%)[]厚度(m)表4.7.5象州寺村重晶石矿石化学全分析(%)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