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陷入铁矿石价格谈判僵局,急需分散矿石来源的中国;另一边是深陷衰退泥沼的铁矿石大国乌克兰。这两者的结合似乎“看上去很美”。
8月17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宣布与全球第四大矿石生产商FMG达成2009年下半年供货协议,粉矿和块矿价格分别下调35%和50%。但这场小胜并没有改变中国在铁矿石谈判中的不利地位,中钢协和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亚比和必拓、力拓这三大铁矿石巨头的“孤军作战”还在继续。
中国对铁矿石的巨大需求和随之而来的飙涨的现货价格,正把中钢协逼到谈判的死角。除了逐个击破,和FMG达成“中国价格”外,中国正积极从乌克兰、南非、印度等国家进口铁矿石,以此降低对三大巨头的依存度。
今年上半年, 中国从乌克兰累计进口铁矿石为561万吨,同比增长98%。而在今年6月,中国从乌克兰的铁矿石进口同比增长190.9%,增长速度居中国铁矿石所有进口来源国之首。
“中国的铁矿石来源一定要走多元化渠道,向更多的国家购买铁矿石或者到更多国家开矿建钢厂。”中华商务网华瑞市场研究中心主任、钢铁研究专家马忠普对本报记者提出中国的“破局之道”。
铁矿石原矿储量位列全球第一的乌克兰,能否成为中国突围铁矿石迷局的关键武器?
乌克兰矿业复苏的中国动力
中国对乌克兰铁矿石激增的需求,成了深陷衰退泥沼的乌克兰经济最大的亮点。
“去年第四季度乌克兰铁矿石产量下降接近60%,但是现在由于中国的巨大需求,乌克兰的矿产行业正在迅速复苏。”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安德斯·阿斯伦德(Anders Aslund) 称。
乌克兰是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世界银行对今年乌克兰GDP的增长预期为负15%,而受今年以来乌克兰工业产值比去年同期下降30%左右,占乌克兰经济半壁江山的钢铁业和化工业受到严重冲击。
在经济形势恶化的情况下,受困于巨额财政赤字,乌克兰政府不仅无法大力财政刺激政策拉动经济,而且国内外局势动荡更使得乌克兰经济雪上加霜。
在经济形势恶化面前,乌克兰内部并未出现应对经济危机的联盟,相反总统尤先科与总理季莫申科却相互攻讦,裂痕却越来越大。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