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度铁矿石谈判开启之际,中国再次发现了一处据称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探明的单矿床规模最大铁矿,这次是在河北省唐山市.
这对于已经在摩拳擦掌的中国谈判方来说,无疑又是一个好消息--掌握更多可替代三大矿山的资源,尤其是国内矿山资源,可以尽快摆脱过度依赖进口铁矿石的被动局面,是中方谈判的重要砝码.
然而,发现越多的国内矿,就越容易代替进口矿,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吗?逻辑并不是真的这么简单.
如今的钢厂都是市场经济下的聪明人,并不是谁的矿多就买谁的矿,而是谁的矿便宜才买谁的.决定矿价贵贱的一个重要因素,则是矿山的开采成本.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在金融危机爆发后,钢厂由于减产停产,对上游铁矿石原料的需求也相应减少,而进口矿的市场份额却反而提高,原因正是因为很多成本高企的国产矿山由于顶不住矿价的下跌而纷纷无奈停产,自动退出市场竞争.
目前,国内矿山的平均开采成本的确是远远高于国外矿山尤其是国际上三大矿山巨头--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亚的必和必拓、力拓.
与三大矿山巨头相比,国内铁矿石多是贫矿,一些品位只有10%的矿石都在开采,采矿技术难度大,开采成本也就成倍提高.另外,由于进入时间晚,人工、设备成本增加,2005年才投资建设的矿山与2000年前投资的矿山相比,成本会高出30%~40%.而目前,国内矿山有70%都是小矿山,这些小矿山又有一半是2005年之后投建的,既无规模优势,也没有成本优势.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