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判之初,中国钢协秘书长单尚华曾在青岛的一次会议上公开宣布了今年进口铁矿石长协价谈判目标,以中国财年为合同期(1月1号起执行新年度价);批量优惠,量大折扣应多;全国统一价;中国不“盲目跟进”其他国家的谈判结果。这四项目标被看作是铁矿石谈判“中国模式”的核心要素。
“目前实际来看,‘中国模式’实行起来非常困难。”原首钢研究院副院长戴国庆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说。他表示,首先,如果年度价从1月1日起执行,现在的结果必然是提前涨价,让已经在执行的相对低价提前三个月终止。对于中方钢厂来说也就意味着要付出更多成本。此外,如果按照目前的市场情况分析,钢材市场回暖,钢厂产量无法下降也就意味着对铁矿石的需求是硬性的,在钢厂分散的情况下,需求量大反而成为三大矿山要价的有利筹码,难以要求更多优惠。
戴国庆告诉记者,在中方谈判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要求三大巨头签订长协合同就不能再卖现货矿的要求并不现实。一方面,长期合同以外的矿石销售事宜,本来就不在长协矿的供货协议之中,上述要求等于是变更了长协供货合同。另外,中国市场存在长协和现货矿的差价,这也是三大矿山操控中国市场,并借机获得超额利润的重要途径,当然不会轻易放弃。
一位国营钢厂的高层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尽管目前钢厂是用日韩价格作为临时价格结算,但是仍然存在很多变数。因为价格没有谈定,目前铁矿石市场看涨心态很重,一些贸易商和国内矿山都开始囤货惜售,市场上现货供应很紧俏。一旦三大矿山再次缩减长协供应,钢厂必须去现货市场采购矿石,不仅成本变动很大,对生产经营也非常不利。“长协谈判越早结束,对我们钢厂来说越有利。”上述人士坦言。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