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地下水质量调查、“光明西藏”、京津冀治霾……
显然,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以下简称“水环所”)交出了一张漂亮的“成绩单”。
这一年,水环所以“开展水工环地质研究,促进地质科技发展”为宗旨,结合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从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开发利用和水环境保护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到重点研究和解决国民经济建设中普遍性、关键性、战略性、公益性和区域性水工环基础理论和技术问题,再到区域水循环、水文地球化学、农业地质、城市地质等分支学科和专业编图,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那么,2015年水环所突出开展了哪些工作?这些工作对居民生活、环境保护都起到了什么作用?在新的一年里,水环所将重点开展哪几项工作?在2016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期间,笔者采访了水环所所长、研究员石建省。
笔者:水环所不仅是我国惟一一家专门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研究的国家公益性科研机构,也是我国水文地质调查和地下水资源评价的科技支撑和技术发展核心单位。2015年,水环所在地下水调查评价方面重点开展了哪些方面的工作,目前工作取得了哪些进展及成果?
石建省:2015年,水环所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的部署与领导下,编制完成了《中国地下水质量与污染调查报告》,基本掌握了我国地下水质量形成演化规律和地下水污染主要类型及分布特征。
该报告于2003年启动,2015年结束,投入经费约4.4亿元,累计完成全国440万平方千米可测面积的地下水污染现状调查,采集样品3.6万组,梳理出“六高、五化、三大类污染”规律,完成了工程实施方案和项目论证。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