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淮北矿业集团信息开发分公司总经理顾春雷对大模型智能助手“淮矿小Ai”赞不绝口。
“我们依托DeepSeek大模型自主研发的‘淮矿小Ai’具备语言理解、智能搜索等能力,可精准适配政策咨询、数据调取等场景,让我们的办公效率提升了40%。”顾春雷说。
无独有偶。淮北矿业集团铁运处副总工程师侯晓光提及铁路货车装载状态视频监控系统时表示,过去是现场检车,现在是“看图”检车。
“以往,每列车的技术检查耗时40分钟至50分钟。有了铁路货车装载状态视频监控系统后,只需分析列车图片即可完成诊断,每列车的检查时间缩短至约5分钟。”侯晓光说。
这样的喜人变化在淮北矿业集团下属单位随处可见。
近年来,淮北矿业集团聚力“人工智能+”建设,推动AI(人工智能)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全面推动煤炭产业智能化升级。
人工智能辅助科学决策
淮北矿业集团煤矿井下生产系统复杂、作业环境特殊、安全风险较高,每天会产生海量的数据信息。
该集团先后建成万兆信息环网、大数据中心、大数据一体化管控平台等,对全链条数据进行深度挖掘,通过AI模型对设备运行、生产参数等关键指标进行动态监测,实时反映企业生产运营状况,自动预警异常状态,推动生产经营管理从被动响应向全过程在线管控转型,决策方式从经验驱动升级为人工智能辅助。
“今年上半年,集团商品煤产量905.45万吨,预测全年商品煤产量1810万吨,不及预期,请引起重视。”7月初,该集团大数据中心监控屏幕上一条红色预警信息引起大数据室技术人员杨洁的注意。
“我们依托大数据算法,为大数据一体化管控平台装上‘智慧大脑’。该平台可自主对生产类、经营类指标进行监控。当某一项指标出现异常时,该平台便会自动预警,并深度分析现有数据,提出科学的决策建议。”杨洁说。
在杨柳矿,副井口AI智能安检闸机自带“火眼金睛”,0.3秒内就能精准识别未佩戴自救装置等11类违规行为;井下494台智能摄像机组成的监控网络,如同电子安监员,时刻监测预警风险。去年,该矿AI视频系统通过分析皮带抖动频率异常情况,提前18分钟预警驱动滚筒过热风险,避免了重大事故。
在杨柳矿井下1033智能化工作面,采煤机司机王合理的操控台屏幕上,煤层厚度、倾角、瓦斯浓度等参数实时更新,采煤机滚筒根据算法指令自动调整高度。“干了二十年采煤工作,现在跟着数据‘导航’走!”王合理说。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