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件的编制:
a)应绘制初至波或续至波相遇综合时距曲线,使用比例尺为纵向1cm相当于20ms,横向1cm相当于20m。
b)剖面图:可采用相遇(或追踪)时距曲线延迟时间法、t0法和差异时距曲线法及时间场法等进行资料解释,绘制折射界面,并将断点、界面速度标注在折射界面的相应位置上。
c)平面图;
1)界面速度及基岩地质图:按坐标将断点及界面速度值展在相应的测线上,并根据地质规律组合断层和勾绘界面速度图;再根据界面速度的变化范围与各个时代地层或岩性的对应关系编制基岩地质图,并标注地质时代。
2)界面深度平面图;根据深度剖面图绘制。
7.6.3折射资料的计算机解释
7.6.3.1应以先单重后多重观测系统的顺序并采用准旅行时法、哈莱斯法、共轭点法、时间项法与波路计算法等进行计算机自动作图解释,完成折射界面的绘制和速度参数的求取。
7.6.3.2根据同一界面连续追踪情况,一次输入记录应以1~3个排列为宜。
7.6.3.3计算机解释资料应有5%~10%的人工解释成果进行校验。
7.6.3.4图件编制要求同7.6.2.2。
7.7 VSP资料解释
7.7.1正确识别VSP资料上的直达波、反射波、折射波、多次波、绕射波、转换波以及井筒干扰波等各种类型的波。
7.7.2与地震剖面对比标定主要反射层对应的地质层位,并求取速度参数。
7.7.3在进行多波勘探时,根据VSP资料的p、s波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标定地震p、s波时间削面反射波的反射时间,确定同一地震反射界面在p、s波时间剖面上的对应关系。
7.7.4鉴别地震剖面上的多次波,并确定多次波的传播路径。
7.7.5进行横向预,研究井旁构造,确定断点离井距离。
7.7.6预测未钻穿地层反射界面的埋藏深度。
7.7.7计算地层的吸收系数和衰减系数。
7.7.8同时进行p、s波观测时,研究p、s波速度比、泊松比与岩性的对应关系,并利用矢端图、转换波的快,慢波时差,进行裂隙分析。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