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矿基性杂岩体为苏长-辉长岩、斜长岩型,沿近东西向大庙-娘娘庙深断裂断续侵位于前震旦纪片麻岩和大理岩中;北西(为主)、北东、近东西向的基性岩墙也很发育。矿体的生成是在含矿母岩形成之后,富含挥发分的铁矿浆沿北北东向(为主)的断裂、裂隙贯入而成。主要矿体赋存在斜长岩断裂裂隙中,或在斜长岩与苏长-辉长岩的接触带及其附近,呈形态不规则和大小不等的扁豆状、透镜状、脉状、团块状等,产状陡立,向下延深数百米,在斜长岩中尖灭,部分矿体往往呈雁行排列,成群出现,并与含矿岩体相穿插,组成三个大致平行的矿化带(图3.5.3)。近矿围岩的钠黝帘石化、绿泥石化、纤闪石化、黑云母化等相当明显,一般有数米宽的蚀变带。矿床规模一般为中型或小型。矿体内部结构均匀,主要由致密状钒钛磁铁矿石组成。矿石为海绵陨铁结构和固溶体分离结构,浸染状、致密块状构造;矿石的金属矿物主要有钛磁铁矿、钛铁矿,其次有赤铁矿、黄铁矿、金红石,微量的磁黄铁矿、黄铜矿、镍黄铁矿、方硫镍钴矿、辉砷钴矿等硫化矿物;非金属矿物有斜长石、纤闪石、绿泥石、紫苏辉石、钠黝帘石、阳起石、磷灰石、镁铁尖晶石等。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