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岗岩体侵位机制研究是侵入岩体研究中发展最迅速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80年代以来,随着花岗岩区区域地质填图的发展,已从单纯的花岗岩岩石学的研究向着花岗岩体岩石学、地球化学、岩体构造与侵位机制的综合研究方面逐步深入。我国地质学家对于花岗岩体构造与侵位机制的深入研究,主要始于80年代末期。洪大卫(1984)和高秉璋、高维敬等人(1987)考察了对花岗岩区地质研究程度较高的国家与地区的研究方法、思想方法和基本工作方法。肖庆辉等(1988)综合国际地学界对于花岗岩地质研究的几个重要方面,编译了《国外花岗岩体构造研究》一书,介绍了最近20年以来国外学者对花岗质深成侵入体构造与侵位机制研究的重要进展与有关方面的代表论著。1986年-1990年原地质矿产部组织完成了"花岗岩类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的研究工作,并继之开展了新一轮的花岗岩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为推动我国在侵入体构造与侵位机制方面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对于侵入岩体的侵位机制,Grout(1945)首先提出底辟侵位机制。Billings(1954)概括了三种基本侵位作用型式:顶蚀作用、强力注入作用和花岗岩化作用。肖庆辉等(1988)高秉璋等(1991)和万天丰(1999)对于花岗质侵入岩体侵位机制研究的现状分别进行了论述。普遍认为Castro(1987)对于深成侵入体侵位机制的概括是比较客观的。总结出岩体的侵位机制包括:隆起作用、底辟作用、气球膨胀作用、顶蚀作用、火山口沉陷作用与岩墙扩展作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