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msay(1967)根据横截面上褶皱岩层的厚度参数t和T以及等倾斜线的排列方式提出的褶皱分类方案。参数t称为正交厚度,指在横截面上岩层上下层面相同倾角(α)部位所作的与岩层面切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因其随倾角α变化而变化,所以记作tα;而参数T称为轴面厚度,是与轴面平行的两条切线之间的距离,记作Tα。在轴面上,参数t和T为标准厚度,分别记作t0和T0。此处tα=Tα,等倾斜线是岩层上下层面具有相同倾角点的连线,具体作法见(Ramsay, 1967)。
据此,可把褶皱分为三类五型:
Ⅰ类 褶皱的等倾斜线向内弧呈收敛状,内弧曲率总是比外弧大,Tα> T0。可细分为三个亚型:
ⅠA型 等倾斜线向内弧呈强烈收敛状,各线长短差别极大,内弧曲率远比外弧大,tα> t0,为典型的顶薄褶皱。
ⅠB型 等倾斜线也向内弧收敛,并与褶皱面垂直,各线长短大致相等,tα= t0,内弧曲率仍大于外弧,为典型的平行褶皱。
ⅠC型 等倾斜线向内弧轻微收敛,转折端等倾斜线比附近两翼的略长,反映两翼厚度有变薄的趋势,tα<t0,为Ⅰ型平行褶皱向Ⅱ类相似褶皱过渡的型式。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