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变质型铁矿是指前震旦纪沉积的条带状含铁建造经区域变质作用改造形成的铁矿床。 该类铁矿是我国最重要的铁矿类型,其查明铁矿石资源量占全国铁矿资源总量的55%,我国11个特大型铁矿中8个是沉积变质型铁矿。沉积变质型铁矿主要为磁铁矿矿石,易采易选,是我国铁矿生产和供应的主体,是利用率最高、开采规模最大的铁矿类型,也是最具找矿潜力的铁矿类型。在所有铁矿类型中,沉积变质型铁矿的勘查、开发及资源潜力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中国如此,全球亦如此。 因此,沉积变质型铁矿的成矿理论、控矿规律、成矿预测技术等制约找矿突破的关键要素,一直备受地质工作者关注。我国沉积变质型铁矿向斜(形)构造控矿理论的创新、赋矿规律的认识,到地质物探综合找矿预测模型的建立、完善和广泛应用,经历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的复杂过程,这一重大地质科技创新成果对我国铁矿资源量大幅增长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沉积变质型铁矿所处的前震旦纪沉积变质地层,其岩石类型主要为片岩、片麻岩、磁铁石英岩,是没有时代信息的哑地层,也没有反映地层关系的标志层。加之上世纪五六十年我国前震旦变质基底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程度极低,因此,对地层倾向大多近乎一致的古老变质岩,地质工作者普遍认为矿区构造为单斜构造,铁矿层之间的关系为上下关系,铁矿控矿构造为单斜构造。 但经过解放初期全国铁矿勘查大规模投入,发现了个别向斜构造控矿的案例:如山西尖山铁矿,通过地质填图,在地表圈出一个向斜和一个背斜,铁矿层分布于尖山向斜内,1959年通过钻探完整圈出向斜控制的铁矿体,并在向斜轴部发现233米的厚大铁矿层。经太原钢铁矿公司504队王浩铨、山西省冶金地质勘探公司李傅德、余中平等进一步工作,累计探获3.5亿吨的大型矿床。 又如北京密云沙厂铁矿,地表存在分布不连续的三条铁矿带,五十年代末北京地质局卢惠华等提交的《沙厂铁矿床地质勘探报告书》,根据地表铁矿层倾向不一致,否定了前人单斜构造观点,提出Ⅱ、Ⅲ矿带组成紧密褶皱构造控矿的认识,在Ⅱ、Ⅲ矿带之间的低缓磁异常验证为矿致异常的基础上,经系统钻探揭露,查明了区内的褶皱构造,铁矿层完整地展现出向斜(形)构造形态特征。使得该区新增铁矿资源量5000万吨。 上述两个矿区的勘查结果显示了向斜控矿的基本特点,尽管仅仅是个例,但为区域上进一步认识前震旦纪基底构造特征、总结沉积变质型铁矿的赋矿规律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1973年11月,首钢勘探队刘煦在“全国前寒武纪沉积变质铁矿地质科技协作会议”上发表了题为“河北省迁安铁矿地质特征”的论文,首次明确指出:“前震旦系的主要褶皱形式是以一系列复杂的线状紧密褶皱为主,而不是过去所认为的简单单斜构造”,并率先建立了水厂南山、北山向斜(形)构造模型及矿区、矿床褶皱构造模式。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