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跨越时间长、建设任务重,需要统筹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为此,中国政府成立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和协调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在领导小组之下,依托国家发展改革委建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政府应起到什么样的促进作用?如何统筹协调各方面工作的开展?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日前采访了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教授赵可金。
笔者:您认为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政府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赵可金:作为一项国家重大工程,“一带一路”已经在现有政治体系内部建立起了一套新的领导协调体制,涵盖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等相关部门。目前,国务院已经要求34个省市区尽快制订对接“一带一路”的实施方案,最晚不迟于10月份前完成相关对接方案。2015年6月3日,广东省在全国率先发布《广东省参与建设“一带一路”的实施方案》,强调打造成为“一带一路”的战略枢纽、经贸合作中心和重要引擎,涉及重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对外贸易合作水平、产业投资、海洋领域合作、能源合作、金融业务合作、旅游合作、人文交流和健全外事交流机制等9项内容,共68个项目,总投资达554亿美元,广东省成为全国第一个完成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衔接的省份。随着其他各省、中央部委、国有企事业单位在10月份前陆续出台对接方案,在2015年下半年可能会掀起一场“一带一路”建设的高潮。显然,如何统筹中央各部委、34个省市区以及国有企事业单位,如何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如何统筹官方和民间行动,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也是一个攸关全局的重大政治问题。
“一带一路”是一个沿线国家共同推进的系统工程,要求必须坚持市场化运作,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必须强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各类企业的主体作用,这是首要的方面。与此同时,考虑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复杂的国情和具体特点,也必须要求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才能引导各类资源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配置,如果没有政府的示范、引导和服务,受经济地理学规律影响,经济社会资源不会自动向这些地区配置。
在过去的30多年时间里,中国在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方面都有着丰富的经验,也实现了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逐步成长为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第二经济大国。中国政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之所以设立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就是希望能够充分释放发改委多年来从事发展规划和宏观调控的智慧和经验,统筹协调各方面的资源和要素,将经济社会领域中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出来,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