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布的宏观数据显示,中国7月出口同比负增长8.3%,显著低于预期与前值。7月PMI处于枯荣分界线,制造业下滑也有加速态势。一系列宏观数据表现并不理想,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依旧不减。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逐步放缓,中国的经济奇迹还有多少后发追赶优势?这在许多学者当中产生了分歧。就这些问题,笔者近日专访了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当代经济学基金会学术委员林毅夫。
笔者:未来5年我们国家的经济后发优势体现在哪里?
林毅夫:我并不认同中国后发优势已经不复存在的观点。中国现在的人均GDP是7600美元,而美国是54000美元,德国是48000美元,日本是38000美元,韩国是26000美元,都数倍于我国。人均GDP高,表明其劳动生产力水平高,劳动生产力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总体的技术和产业水平,据此,我们跟发达国家的产业、技术差距还很大。
虽然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在家电和一些制造业上确实已处于世界前沿,不过这些产业的附加值相对低,发达国家已经退出这些产业。从全球的产业链而言,我国大多数的产业还处于中低端,产业升级空间还很大,还可向中高端、高端发展,因此后发优势依然存在。
我最近专门对装备业做了一些调查,我国许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之首,但同样的设备我国产品的价格只有德国的一半甚至更低,有些卖500万美元的装备中最核心的部件体量很小,却值200万美元,不是从德国就是从日本进口,我国的产业实际上跟发达国家的差距还非常大。
我把我们国家现在的产业分为五种类型:第一类是还处于追赶阶段的传统成熟产业。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依然很大,我们可以用合资、并购方式,到发达国家设立研发中心,或用招商引资的方式,将先进的产品、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第二类是一些处于世界前沿水平的产业。如家电业,这类产业需要自主研发取得产品技术创新,以继续保持世界领先。第三类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我国在这些领域的比较优势已逐渐丧失,需要考虑的是帮助少数有条件的企业走向品牌、研发、市场渠道管理,绝大多数的加工企业则是如何帮助它们到海外工资水平低的地方去设厂,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动力,将GDP(国内生产总值)变为GNP(国民生产总值)。另外,钢材、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建材行业有过剩产能,它们的技术还很新,在世界其他地方还有很大需求。对这些产业需要帮它们走出去,到海外创造“第二春”。第四类是手机、互联网之类的新产业。它们的研发以人力资本为主,并且研发周期特别短,所需资金不多,对此我们可以采取“弯道超车”的办法,利用我国人力资本多、国内市场庞大和产业配套齐全的优势,与发达国家直接竞争。现在所讲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机遇主要就在这类产业。第五类是资本投入特别大、研发周期非常长、关系国防安全的战略产业。按照市场规律,它们可能很难发展起来,这就需要政府提供财政支持。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