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上一个十年的高速发展后,大宗商品繁荣不再。铁矿石的熊市让很多贸易商丢了饭碗,还拖累着承接上岸的港口。2015年上半年,作为重要进口节点的青岛港、日照港,矿石业务的接卸量均出现下滑。
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在国际矿山上门卖货的刺激下,北方港口继续打着铁矿石的主意,并开始布局“大船经济”、“矿石超市”,由此引发的码头建设竞赛也悄然启动。
不过,有关部门在调查中发现,因业务雷同、腹地交叉等先天因素,作为宏观经济“晴雨表”的港口,已站到了变革的十字路口。
“活下来有一半就很不错了,即使能活下来,也只是在勉强维持,说不定哪天就关门了。”有位贸易商如此表示。
多位贸易商直言,铁矿石价格的波动,让贸易风险陡增,而2014年青岛港德正系融资骗贷事件的持续发酵,导致银行毅然抽贷,资金链断裂让众多贸易商关门。
在钢铁产业链条上,铁矿石贸易商只是其中一环。对于这些贸易商来说,去年每吨铁矿石10元、8元的利润,已无法和5年前每吨数十美元相比。矿权交易和矿权转让也变得比以前惨淡不少。
到今年,利润更是少得可怜,生存成了头等大事。甚至有贸易商表示,“一吨赚一块钱就可以了,现在哪有几家赚钱的,不赔就烧高香了”。
利润的下降,根源在于铁矿石价格的急剧下跌。去年1月份,普氏62%铁矿石指数尚在130美元/吨,今年4月初则一度跌落50美元/吨关口,15个月内的跌幅超过六成。
进入9月,普氏62%铁矿石指数虽艰难回升至59.25美元/吨。但贸易商和机构对今年的铁矿石行情,已然丧失了信心。如此大的跌幅确实出乎意料。规模中等的贸易商勉强还能靠关系做一些订单,小贸易商只能观望或者退出,现在谁出手谁就赔钱。
除了铁矿石价格下跌这一根本性因素的冲击,贸易商们还面临港口和矿山直接合作带来的挤压。
今年7月2日,交通运输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通知,允许40万吨级船驶入。7月4日,载重40万吨的“远卓海”轮在青岛港卸下了35.1万吨巴西铁矿石。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