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采矿活动产生的采空区,严重诱发了地质灾害,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如何有效治理采空区,不仅是绿色矿山建设的要求,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在2015中国国际矿业大会绿色矿山论坛上,一直致力于采空区绿色技术研究的北京中色资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丁继新,发表了《我国采空区隐患以及绿色治理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现状》的专题演讲,就如何采用先进绿色治理技术,消除采空区隐患,促进绿色矿山和生态文明等进行了详细讲解。
笔者:矿山采空区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危害?
丁继新:采空区是矿山开采的专业术语,金属矿山开采中称为“空区”、“空场”,煤炭开采中也称“老窿”、“老塘’。采空区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采空区概念,即因人为作用在地下采挖出的所有空间;狭义的采空区概念,即因人为开采出矿体而遗留的空间。由于采空区是矿山开采的专业术语,因此,在矿山行业,“因采矿活动而产生”应该是采空区的第一特征。
我国已建成国有矿山1万多个,个体矿山10万多个,每年从地下开采出约50亿吨矿石。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由于经历过严重的失控阶段,乱采滥挖一度泛滥,采后又未处理,导致我国众多矿点空区丛生。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对全国25个省市的457家金属非金属大中型矿山采空区所开展的调查,截至2008年,我国采空区的面积达到4.32亿立方米。大量采空区的存在及其失稳,造成了矿区周边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生态环境破坏及一系列安全事故的发生等。
笔者:我国采空区隐患具有哪些特征?
丁继新:一是大型采空区数量比重小,但总体积比重大。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调查结果,将所调查全国25个省市的457家矿山采空区规模按照小于50万立方米、50万立方米~100万立方米、100万立方米~500万立方米、500万立方米~1000万立方米、大于1000万立方米进行分类和统计分析。由统计图可以看出,从全国范围来看,小于50万立方米的采空区数量最多,占到总数的66.3%。100万立方米至500万立方米的采空区数量占到21.9%,大于500万立方米的采空区数量仅占4.6%。但是从体积规模来看,全国大于100万立方米采空区的总体积规模占到82.5%,大于500万立方米采空区的总体积规模占到40.9%。由此可见,大型矿山开采产生的大型采空区在全国数量上虽相对较少,但其规模却占据了全国采空区规模的大部。因此,需要密切关注这些大型采空区的稳定与安全,防止大型群发性灾害的发生。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