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京津冀周边的燕山和太行山区,堆存的尾矿和废石总量达到200多亿吨,每年还在持续产生10亿吨以上,煤电工业固废大概每年产出3000万吨以上。然而,这个地区每年要消耗6亿吨到8亿吨的天然矿物原料,也就是通过开山炸石来获取建材材料;需要消耗9000万吨的水泥熟料进行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因为京津冀地区是全国建设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2014年,京津冀地区产生的水渣和钢渣加在一起就有9000多万吨,因为这一地区的钢产量占全国1/3还要多。”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倪文日前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我们要进行开山炸石来获取建筑材料,不仅破坏了环境,而且带来了严重污染,开山炸石产生的污染物对PM2.5的形成有很大贡献。而另一方面,在京津冀地区堆存的巨量固废也在占用着大量土地,同样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如果能将二者进行替代,则可产生非常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笔者:用尾矿和废石代替水泥用于生产建筑骨料,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
倪文:炸药当中含有大量的硝基,占比高达60.76%,开山炸石除了产生粉尘之外,所产生的氮氧化物是重要的污染源。目前京津冀地区开山炸石生产建筑用砂石料每年6亿吨到8亿吨,产生的潜在PM2.5形成物,相当于64万辆到640万辆机动车排放的尾气总量。
2013年,京津冀地区共有3000多处采石场,因开山炸石生产建设用砂石造成的植被破坏面积达到20万亩,巨量尾矿和废石的堆存,使水源地也遭到严重破坏。现在中央提倡,要增大生态容量空间。该地区每年消耗的9000万吨水泥熟料,除了每年向大气中排放7000万吨二氧化碳外,也排放粉尘和硫化物、氮氧化物等,是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的主要工业污染源之一。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特别关注,京津冀地区总人口数相当于日本总人口的68%,人口密度是日本的2.6倍,而日本人均GDP是我国京津冀地区的3.95倍。如果未来20年这一地区的人均GDP要达到日本目前的水平,必须大幅度降低单位GDP的排放强度,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深度调整,实施更有效的节能减排措施。为了避免京津冀地区重大环境灾难的发生,以技术创新驱动该地区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进行深度调整,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迫切任务。
在尾矿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支持下,我们做了一个国家“863”项目——尾矿制备绿色环保新型建筑材料关键技术与示范,取得了重大成果。该项成果证明了京津冀地区每年开山炸石所生产的6亿吨至8亿吨建设用砂石料能够100%由铁尾矿和废石来代替,每年消耗的9000万吨水泥熟料可以被水淬高炉矿渣、钢渣、脱硫石膏、粉煤灰和尾矿微粉等多种固废的协同利用进一步取代,最高比例可以达到99%。如果进一步从科学层面、技术层面、产业化层面和技术标准、施工规范等方面深化成果,可实现未来20年在京津冀地区实现100%停止开山炸石和减少90%以上的水泥熟料消耗。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