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煤炭市场演绎了一出从供不应求到价跌滞销的大逆转,并且转换节奏非常快,从大涨到大跌只用了不到8个月的时间。
从今年1月份的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开始,由于交通和电力的制约,煤炭开始出现供不应求、价格上涨的趋势。“5·12”汶川大地震后至电力迎峰度夏期间,煤炭紧张的趋势进一步加重,价格接近直线上扬。但到了8月下旬,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冶金、焦化、建材等主要煤炭消费行业开工不足,煤炭需求不振,煤炭市场开始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在我省,以发热量5000大卡的动力煤为例,2007年末全省每吨为580元,今年1至3月份稳定在620元4月份开始逐月大幅攀升,到8月初达到940元的高点;市场上俏销的洗精煤则从2007年末的900元提高到8月初的1800元,翻了一番。但到了8月下旬,煤价开始急剧下滑,以产煤大市济宁为例,5000大卡动力煤出矿价格9月初跌破500元/吨,洗精煤价格已从1800元/吨跌破800元/吨。
价格大跌的同时销量也明显下降。从11月19日召开的山东省全省煤炭经济运行工作座谈会上了解到,截至10月15日,山东省属煤炭企业的实际存煤近300万吨,比9月末增加150多万吨。虽然有的企业主动采取限产措施,但存煤仍呈继续增加的趋势。而同期全省统调电厂库存煤炭已达600万吨,有的电厂甚至提出停发煤炭的要求。
业内人士介绍,买煤方从原来的先付款后发煤,到如今既不付款也不要煤,煤价越降买煤者越是观望,越卖不出去煤价越易走低。由于销售受阻,新矿集团今年10月一个月内将煤价下调了3次。
煤炭需求减少,应收煤款却大幅攀升。今年9月和10月两个月,仅两家大型钢铁企业就欠新矿煤款高达6亿元。截至10月底,发电、钢铁、焦化等企业欠省属煤炭企业的货款已达61.38亿元。
卖炭难也影响到占全省煤炭工业半壁江山的非煤产业。10 月份,兖矿煤化公司亏损 1.78亿元,兖矿电铝公司亏损 3500万元。
山东省煤炭工业局局长卜昌森用二十字概括了当前的煤炭形势:销售受阻、价格下滑、库存增加、成本上升、欠款剧增。
煤炭销量和价格齐降是全国性的。据省煤炭运销协会提供的数据,9月末,全国煤炭社会库存已达 1.67亿吨;而作为全国煤炭市场风向标的秦皇岛港,10月末的存煤已达到了920万吨,突破900万吨警戒线。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