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公园如何建设,才能成为吸引广大游客的地质旅游产品?在日前召开的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30届年会暨芒砀山地质公园建设与地质旅游发展研讨会上,河南省地矿局山水地质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教授级高工张忠慧的《地质与文化视野下的地质公园建设》主题演讲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共鸣。
张忠慧作为国内从事旅游地学和地质公园规划与建设的知名专家,多次参加国际地质公园规划、建设、管理、检查、验收等标准、规范的制定和国家地质公园的验收、检查工作,主持申报和参与规划建设了云台山、嵩山、王屋山-黛眉山等40余家世界、国家、省级地质公园和矿山公园,主持设计建设了20余座地质公园博物馆,出版《地质公园科普解说》等旅游地学专著12部,发表论文30余篇。
笔者:我国地质公园经过10多年的建设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您认为我国当前地质公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是什么?
张忠慧: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地质公园已成为品牌,但缺少真正的地质旅游产品,造成广大游客对地质公园地学旅游关注度低,从而影响了公园的品牌。原因包括:一是我们建设的地质博物馆缺乏典型性、特色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展示内容过于专业,游客进去的时候满怀期望,出来的时候几多失望。二是我们设计的解说内容多是独立的地质现象,缺乏景观特点,与该线路上具有游赏特色的地质景观几乎没有因果关系,游客看不懂,也难以产生兴趣。
笔者:我国地质公园建设应该达到什么的愿景才算成功?
张忠慧:地质是山水的身躯,文化是山水的灵魂,地质和文化是山水的形象与气质,是地质公园旅游的主体吸引物。简单的观光旅游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科学旅游是既知其然还要知所以然,文化旅游则是科学旅游的进一步升华。
地质公园是科学与文化旅游的最佳平台,使地质遗迹、景观得到游客高度关注,具有地学背景的特色文化得到彰显。科学解说可以将地质、生态、文化融为一体,使地学旅游得到有序开展,公众能够自发保护不可再生的地质遗迹,中小学生在这里能够学到科学知识。
要做到科学解说,首要的是厘清地质、环境与文化的内在关系。文化是人类长期在享受大自然赐予和改造自然环境过程中的创造。女娲补天是人类保护自然的美丽梦想,盘古开天是人类利用自然的美好愿望,愚公移山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改造的远大理想。千万年来,人类一直在围绕利用自然、保护自然和改造自然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形成了光辉灿烂的文明历史。在文明的形成过程中,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地质构造背景、地层岩石组合、物质成分、气候温度、地形地貌、生态资源等的差异,导致人类活动的环境大相径庭,形成了异彩纷呈的特色文化。如太行山红崖绝壁与挂壁公路的发明,林州盆地缺水与红旗渠的建设,芒砀山石墓开发与石灰岩的利用,磨山花岗岩与当地石磨,仰韶彩陶的发明和红土的利用,封门口断层造成的地形地貌与愚公移山寓言故事的诞生等等。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