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成为热名词,而且成为各个行业的风向标,为资源型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建材集团副董事长、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院长姚燕日前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建材行业具有消纳矿渣、尾矿、城市垃圾等固体废弃物的先天优势,可消纳数量巨大的固体废弃物。我们应该在加强技术研究、提高废弃物利用率等方面下工夫,使建材产业真正走上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姚燕教授多年从事混凝土安全性与耐久性的研究与开发,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先后承担完成了“重点工程混凝土安全性的研究”、“新型高性能混凝土及其耐久性的研究”、“高性能水泥和水泥基材料的环境行为与失效机理研究”、“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形成与发展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等国家科技攻关、“97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点项目,研究成果在三峡大坝工程等近百个重点工程中推广应用,为保证我国重点工程混凝土的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笔者:目前,我国建材行业实施循环经济存在哪些问题?
姚燕:我梳理了建材行业的发展历史,第一阶段为原始发展模型,是将不可再生的资源用于生产建材产品并得到应用,无限制地排放废料。第二阶段为有限循环系统,将不可再生的资源或能源用于生产建筑材料,从建筑设计、制造、利用、再利用、维护到报废,然后再进行循环,对废料进行处理,排放温室气体、废水和有限的废料。第三阶段就是我们想要的理想发展模型,将可再生资源生产成建材产品并应用,有微量无害废物排放,对其进行循环利用成为可再生资源。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材料生产和消费国,2013年水泥产量达到241.4亿吨,占到世界的60%;传统建材行业是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企业,对天然矿产资源依赖度高,环境负荷大;行业结构失衡问题突出,产能严重过剩。如果按照传统的线型发展模式,水泥行业难寻出路。
近年来,水泥行业的技术水平逐渐提高,总能耗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逐年增加,单位产品能耗却逐年降低,少数水泥企业的能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是总平均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对于玻璃工业,我国浮法玻璃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约偏高20%;硅质原料的选矿回收率偏低,仅为65%~80%,综合利用水平较差,每年消耗近3000万吨的硅质原料;陶瓷工业百万美元GDP的产品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1倍,优质原料资源难以满足生产要求,固体废料再利用率仅为20%左右。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