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转变科研工作定位,紧紧围绕国家紧缺矿种和战略性资源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开展矿产资源综合利用节约集约重大关键技术持续攻关和科技创新,提升矿山环境调查和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的能力和水平。”在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上,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综合所所长刘亚川在接受专访时表示。
作为原地质矿产部惟一的“在地质找矿工作中功勋卓著”的研究所和直属的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成都综合所重点配合国家地质找矿开展矿产资源可利用性评价,研究矿产综合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开拓新资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和保障程度。建所以来,先后提交各类试验研究报告2000余份,为我国建设以攀西钒钛磁铁矿、白云鄂博稀土铌铁多金属矿、金川铜镍矿三大共生矿为标志的大型资源基地的开发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和战略性基础资料;使宜昌胶磷矿、广西下雷碳酸锰矿、内蒙古黄岗铁锡矿等复杂难选冶低品位新类型矿产从“难利用矿”变成了“可利用矿”;通过改善矿产资源的可利用性和开拓新资源,为我国的地质事业和矿产资源的保护和综合利用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十一五”以来,成都综合所已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28项,申报和获得国家专利18项,取得了一大批创新成果。其中,地调项目“铜钼铅锌共生矿综合利用技术研究”获得2009年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二等奖,“鄂西宁乡式铁矿利用工艺技术研究”、“中低品位铝土矿选矿技术”成果分别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2010年度、2012年度“地质调查十大进展”。
“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矿业经济持续低迷,我们研发的一批铁矿焙烧选矿技术、中低品位铝土矿选矿技术工艺等重大关键性技术,因前期投资较大而无法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已经制约了我们的发展。”刘亚川说,我们要转变观念,把综合利用的研究重点转移到低投入高产出的工艺改造和新药剂的研发上,让企业用较小的投入和成本获取更大的效益,扩大市场项目。同时,加大高品位、条件好、易开采、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紧缺矿种的综合利用研究力度,逐步减少对那些不知何时才能开发利用的呆矿的开发利用技术研究。
上帝在关闭一扇门的同时,也为你打开了一扇窗。刘亚川表示,当前矿山企业“哀鸿遍野”,使我们所受到很大影响,2015年市场项目同期相比锐减60%以上。但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五大发展理念”的确立,又为我们在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和评价领域提供了新的机遇。我们要转变科研工作定位,将我们干什么转变为国家需要什么,紧密围绕国家紧缺矿种和战略性资源,开展矿产综合利用重大关键技术持续攻关;紧密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开展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新工艺、新技术的科技创新。同时,做好现有地调项目,牢牢把握矿山环境调查和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建立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