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底,由福建省煤田地质局承担的省国土资源厅科研项目《福建省二叠纪含煤区深部煤炭赋存特征与找煤模式》通过了专家评审。该项目在系统地研究了既有找煤成果的地质资料和应用滑脱构造控煤理论指导深部找煤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福建找煤的主要靶区应集中在红层下、火山岩下、滑覆体下和推覆体下的“四下”找煤模式,丰富了滑脱构造控煤理论,得到了评审组专家的充分肯定。
“四下找煤”模式的建立将会对福建找煤产生怎样的影响?“四下找煤”模式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具有哪些特点?带着诸多问题,笔者日前专访了福建省煤田地质局副局长、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陈泉霖。
走进陈泉霖的办公室,只见屋内橱柜里摆满了各种地质找矿专业书籍,桌上放着厚厚的《福建省二叠纪含煤区深部煤炭赋存特征与找煤模式》报告。尽管在采访过程中,福建省煤田地质局有关部门的领导和同事不断来到他的办公室,向他请示或研究急办的工作,迫使我们的采访多次被打断,但陈泉霖对福建找煤、福建省煤田地质局的历史如数家珍,一串串数字脱口说出,特别是对于“四下找煤”模式理论,更是有着精辟的见解。
笔者:由您主持完成的《福建省二叠纪含煤区深部煤炭赋存特征与找煤模式》的科研项目通过了专家评审,特别是建立的“四下”找煤模式,得到评审组专家的充分肯定。请您谈谈这个模式提出的背景?
陈泉霖:福建省含煤区以其构造复杂闻名全国,以前,地质勘探人员对各煤田隐伏区、半隐伏区深部煤炭资源的赋存规律、赋存条件没有很好地掌握,如何开展煤炭地质勘查的问题也存在诸多争议。
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福建省二叠纪含煤地层“铁柱子”的建立,滑脱构造控煤理论的逐步成熟,福建煤田地质界形成了“地层是基础,构造是关键,找煤是目的”的共识。
在含煤地层研究方面,我们重点研究了含煤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将早二叠世含煤地层划分为下二叠统(现划分为中二叠统)童子岩组(曾分别称龙岩组、加福组),将童子岩组又细分为3个段、5个亚段、12个标志层等,基本查明了含煤岩系地层的特征。
地层问题解决后,我们在煤田地质勘探过程中,发现煤田内普遍发育一种缓倾角断裂,这种断裂对煤系地层的赋存影响很大,于是,构造研究演化成从断裂、褶皱到缓倾角断裂,再到滑动构造,再到滑脱构造、逆冲推覆构造等。通过对构造特征认识的不断深化,终于提出了“滑脱构造控煤”的理论。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