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被福建省政府确认为地质工作主力军的福建省地矿局,近年来在坚持开展传统地质工作的同时,大力拓展地质服务领域,走出了一条具有福建特色的“大地质”发展之路。在近日召开的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16年地勘局长座谈会上,福建省地矿局副局长倪超作为代表进行了发言,将其准确把握的“大地质”工作内涵向与会者进行了交流。 会议期间,中国矿业报记者就此对他进行了专访。倪超认为,要从积极探索地质事业发展新路、拓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新空间、广义地质工作发展方向这三个方面,为建设新福建提供全方位地质服务。 积极探索地质事业发展新路 “相对矿业大省而言,福建省矿产资源禀赋不高,矿业在全省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不高,长期以来坚持推进‘生态省’建设。”倪超介绍,福建省早在2002年就开始推进生态省战略,特别是2014年3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建设生态文明实验区是福建省的战略定位之一,将武夷山-玳瑁山为核心的生态功能区列为国家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而该地区正是全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武夷成矿带所在地区。 “由于实施生态省战略,福建省对矿产勘查开发的各类政策门槛相对较高。”倪超解释,早在2009年,福建省政府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管理的通知》,严格控制采矿权转让审批、加强铅锌矿的开发管理,并严格执行矿山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叫停国有地勘单位向民营企业转让矿权,实际是停止了铅锌矿勘查开发等。这些政策措施倒逼地勘单位“谋变”,即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矿产资源保障的同时,必须拓展新的发展空间。这个新空间就是服务建设生态文明和建设新福建的“大地质”工作。 倪超介绍,从2010年起,依托福建省地矿局系统的队伍和技术力量,福建省全面开展广义地质工作,并明确省级财政每年投入一定资金。2010年6月,省政府分管副省长在听取工作汇报时,采纳了福建省地矿局进一步开展广义地质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将先行性、基础性工作的广义地质工作纳入“十二五”规划。2011年1月,福建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广义地质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十二五”期间重点开展灾害地质、城市地质、农业地质、旅游地质等广义地质工作,并要求相关部门将广义地质工作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福建省地矿局主动承担广义地质项目,及时提供人才、技术、装备、资料等支撑服务。在省政府的支持下,福建省地矿局牵头起草了《福建省“十二五”地质工作专项规划》,广义地质工作被列入其中,相关工作也列入了省政府出台的《福建省“十二五”防灾减灾工作专项规划》。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