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矿业市场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四川省地矿局区调队仍然守望着矿业,他们究竟做出了怎样的形势分析和判断?究竟出于怎样的现实与长远的战略考量?为什么如此执着而又信心满满?带着诸多问题,笔者日前采访了四川省地矿局区调队队长龙化奎。
笔者:2015年区调队共签订各类生产经营合同319份,合同总额1.26亿元,实际完成货币工作量10900万元。这是很不错的工作业绩了。多年以来,区调队一直跻身于四川地矿局经济发展的第一阵营,你们坚持了怎样的价值取向和经营理念?
龙化奎:前几年,区调队在局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充分发挥矿产勘查、基础地质调查、土地调查规划、矿业开发、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评价及矿山服务、岩矿测试实验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坚持“做好做强实业、管好用活事业”的工作总体取向,秉持“诚信、敬业、创新、共赢”的经营理念,牢固树立不接不良项目、不做不良项目、不出不良成果的“三不理念”,落实“做好技术地质、提升科学地质、杜绝江湖地质、达到良心地质”的质量管理方针,积极开拓市场,做实做优项目,确保了地勘经济的平稳发展和队伍的和谐稳定。
笔者:矿业一直是区调队的支柱产业。但是,由于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矿业经济下行趋势明显,这样的大气候给区调队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
龙化奎:矿业发展面临需求不振、价格低迷、投资下滑、成本上升、生态环境压力增大等诸多因素影响,因而地勘市场急速萎缩,我们遇到了项目获得难、资金垫付难、完工收款难、职工心态调整难等许多难题,可以说产生的压力是巨大的。而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结合自身的实际,我们对当前面临的新形势做出了综合判断。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实施“四个全面”战略、推进“五大发展理念”的新时期,经济步入了“新常态”。保持发展定力,“稳增长、调结构、提质效、促发展”已经成为工作的总要求。伴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各级政府财政以及社会资本投资方向的转移,地勘产业已经从传统地勘、工程施工占主导转向生态文明、民生工程为主的“大地质”和“绿色矿业”占主导,开始了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基调的发展。
无论是当前地矿行业发展总趋势,还是矿政管理服务、整装勘查、体制机制、地勘单位改革等方面的制度变化,都昭示着地勘能源产业正在向绿色矿业、清洁能源、生态能源方向发展。地勘单位要实现长足发展,必须加紧调整服务产品结构,以适应市场的要求。要形成地勘单位利益共同体,齐心协力,抱团取暖,共同拓展新的方向、新的领域、新的产业,如地质公园、测绘、地质灾害治理、土地规划利用、生态地质、农业地质、城市地质、环境评价、新能源矿产等;关注国家“绿色矿业”改革,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掌握新的技术,配置新的装备;围绕“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发展”、“海洋强国战略”等开展多层面地质工作。要做到先人一步,先入为主,先声夺人;强势出击,宣传自己;广交朋友,行万里路,吃万般苦;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坚持不懈,开拓市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地勘单位持续健康发展。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