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8日,在中国地质调查局院内,一台身长4米、宽2.1米、高2.6米、重达5吨的大型机器周围吸引了人们的驻足,身穿“广海局”标志的工作人员在向人们介绍着这一令国人骄傲的创新成果。这台我国自主研制程度达90%的大深度无人遥控潜水器“海马”号,6月1日至6月7日在北京展览馆展出7天。期间,国家主席习近平专门前往“海马”号展台前参观,并听取了项目技术专家的介绍。
在展览现场,项目长陶军详细介绍了海马号的“前世今生”,让参观者不时惊叹感慨。
陶军有着30年的海上作业经验,具有丰富的海洋地质专业知识和深海探测技术研发经验,先后主持和参加过多项深海装备科研项目。早在1998年,他就主持成功研制了深海海底彩色数字摄像系统,为我国海底矿产资源调查填补了一项技术空白。
在2008年到2014年6年的时间里,陶军心无旁骛,专注于“4500米级深海作业系统”研制。这个中国“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重大项目的“项目长”,统领了一批中国海洋科技界顶尖的精英研发团队,其中包括三所大学、几家研究院所、几十家合作单位、近百家协作工厂,一举攻克了这个承载着国人海洋梦的创新项目。
笔者:请您介绍一下“海马”号项目的背景。
陶军:“海马”号4500米作业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ROV)是国家“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4500米级深海作业系统”重点项目的科研成果。2008年,受科技部委托,国土资源部为该项目的组织实施和上级主管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作为“业主单位”组织实施。该项目的核心任务是自主研制我国急需的实用化深海探查装备,是我国谱系化深海潜水器研制的先行者,对实现我国在“十二五”期间形成4500米深海作业能力的“863”计划目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深海潜水器装备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国家海洋资源勘探开发的科技水平,乃至海洋权益的维护能力。作为海洋探查和资源开发利用不可或缺的手段,同时也是制约“开拓深海和大洋”的瓶颈之一,发展该技术不仅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军事安全有极为重大的意义,还将对未来深海打捞、救援、海洋旅游业、海洋空间利用等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战略意义。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面向深海的装备技术水平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且诸多关键技术为少数发达国家所垄断,严重制约了我国参与国际海洋竞争的能力和向更深更远的海洋进军的发展进程。为此,《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在重点任务中提出,“重点支持深(远)海环境监测、资源勘查技术与装备、深海运载和作业技术与装备成果的应用”。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