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黄石,人们就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这个1872年3月1日被正式命名为保护野生动物和自然资源的国家公园,是世界上第一个最大的国家公园,于1978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然而,在我国的湖北,也有一个遍布着许多历史古迹、工业遗迹,被誉为“青铜故里”、“钢铁摇篮”、“水泥故乡”的黄石。这里有长达3200多年的矿冶文明史,开辟了中国青铜文化这个在科技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代;这里有19世纪末中国工业化的第一道彩虹,因“洋务运动”的兴起而建立的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堪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也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这里见证了新中国工业的大发展,有建立于1907年、有“中国水泥工业摇篮”之称的华新水泥,还有许多堪称“共和国长子”的铁矿山。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而科普则是创新的源泉。丰富的矿产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璀璨的矿冶史,以及一个个国家矿山公园和青少年科普基地的金字招牌,还有他们正在筹备、将于今年9月26日开幕的“湖北黄石首届地矿科普展”,正让黄石这个全国资源枯竭转型示范城市蜕变为我国第一个名副其实的科普基地。
吃螃蟹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黄石为什么敢于在全国率先扛起地学科普这面旗帜?又将如何来打造“中国科普胜地、世界地矿名城”?笔者记者近日专访了黄石市委副书记、市长董卫民。
1990年大学毕业后就在黄石锤炼10余年,曾先后担任过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十堰市委副书记、湖北省地质矿产开发局局长,现在又重回黄石任市长的董卫民,对黄石的一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感情,尤其对黄石的矿冶文明和地矿文化底蕴更有着独到的见解。
笔者:黄石是全国第一个提出“地矿科普”这个鲜明口号的城市,这个口号很亮眼。黄石为什么想到高举“地矿科普”大旗?
董卫民:黄石真是一个充满着历史传奇的地方: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代表着长达3200余年的矿冶文明史;汉冶萍是中国近代工业的重要标志;华新水泥、铁矿山等众多工业和地矿遗迹,见证着新中国的工业大发展。几乎在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关键节点上,黄石都是弄潮儿,都走在时代最前沿。这里是一个“开风气之先”的地方!
科普,是我们当今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习近平总书记说,“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对这点,我本人很有感触,也深受启发。我过去是搞地质的,我去德国鲁尔区参观,看到废弃的煤矿被创意开发成博物馆,全世界的人都来参观,实地感受从原始到现代,煤是怎样开采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就是鲜活的科普,这就是智慧的传承,这就是人类文明的脊梁!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