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我国环境保护要瞄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在日前召开的2016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上,中国矿业报笔者就“十三五”时期环境保护战略与循环经济发展,采访了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吴舜泽。
吴舜泽,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十一五”污染减排先进个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财政学会常务理事,国家重大科技水专项河流主题组专家、流域专家组专家。长期从事国家/区域/流域环保规划调查研究、编制评估、实施支撑等理论、技术、方法和实践工作。组织全国首次地下水环境基础状况调查、环境功能区划和环境容量测算核定,建立危废建设项目技术复核方法标准、城市环境总体规划技术方法体系,技术牵头完成的国家环保“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方案、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等20项成果均转化为规划、标准、工程建设规范等。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环境保护部环境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在内的多项奖励。
笔者: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如何?
吴舜泽:目前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为四个特点:第一是容量超载。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我国的资源环境已经超过或者接近承载能力,这是我国国情的一个重大判断。由于环境容量超载,才有我们今天的循环经济快速发展,才将环境保护治理的问题提到显要位置。
第二是质量较差。2015年,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全部开展了PM2.5的监测,但只有73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只占到21.6%。这与我们的标准相比,与老百姓的期待相比,与发达国家相比,都有很大差距。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历史长期累积形成的环境问题比较突出,污染严重,生态受损大,生态风险高,环境质量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短板。
第三是区域分异。从我国单位国土面积上能源的排放数据可以看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之间的差异,在某种情况下跟国际上相比还很大。正是因为我国资源环境禀赋的差异,工业发展阶段水平的差异,导致了环境问题区域分异特别严重。所以,需要对各地进行精细化、差别化的实测,环境保护改善的难度越来越大。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