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推进,为地勘单位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发展空间。充分利用地质技术优势,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加强社会地质工作,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地勘单位发展的新方向。
可以说,生态文明建设催生了“大地质”,改变了地勘单位传统的单一矿产勘查结构,拓宽了地质工作空间和领域,为地勘单位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但是,在“大地质”势头正劲,并已成为许多地勘单位追求的目标时,矿产地质该如何作为,又该如何正确处理矿产勘查与“大地质”的关系?笔者记者近日采访了河南省有色地勘局局长王建平。
王建平是地勘单位的“老兵”,是一名从基层一线一步步走到重要领导岗位的专家型领导。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的他,从技术员、分队技术负责,到大队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大队长兼总工程师,从河南省地调院院长到河南省地矿局副局长、常务副局长,再到河南省有色地勘局局长,每一步的成长都充满着“高科技含量”,都是对他业务水平和领导能力的肯定。
善谋者胜,远谋者兴。王建平是一个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思想深邃、善谋大势的人,在地勘行业摸爬滚打30多年积累的专业优势,使他对当前的地勘工作尤其是“大地质”悟得更深、更透彻,思维也更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
笔者:什么是“大地质”,它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王建平:所谓的“大地质”,是相对于传统的矿产地质而言,它包括所有与地质工作相关的领域。除了矿产地质外,还有基础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生态地质、工程地质和地质旅游等方面,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民生地质、社会地质。
笔者:我国的“大地质”始于什么时候,其产生的背景是怎样的?
王建平:“大地质”的提出在2000年前后,当时地质工作刚刚开始复苏,地质勘查项目少,地勘单位比较困难。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地质工作要从单一的资源型转为资源与环境型并重,拓展服务领域和发展空间。河南省开展“大地质”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但是在前几年,“大地质”又不再引人注目,原因主要是矿产资源需求急剧增加,矿产资源保障能力严重不足,地质找矿无疑成为地勘单位压倒一切的工作。从前年矿业又进入新的一轮下行周期后,地勘单位又开始进入了“大地质”时代。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矿产资源勘查一直不太好,一直在提倡“大地质”的概念。南部地区的“大地质”起步虽然晚,但地勘单位在新的形势下,急需向新的领域发展。西部地区主要是因为矿产资源需求下降,地勘单位必须要转型发展。河南省在“大地质”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现在高峰期已过去了,该做的社会地质工作都做得差不多了,所以没有像以前那么热了。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