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专家…… 39岁的中国矿业大学博士生导师秦波涛的履历中,有着很多令人羡慕的光环。 谈及煤矿灭火,他胸有丘壑,好像置身火海之中的斗士,身上英气逼人。 他说:“煤矿井下条件恶劣,矿工非常辛苦,还面临生命危险。为矿工安全尽力是我一生的事业。” 矢志奉献 不忘初心 1977年6月,秦波涛出生于重庆忠县的一个小山沟里。他从小就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 1996年,他顺利考进中国矿业大学,正值煤炭行业发展极不景气、煤矿事故频发之际。在老师的指引下,他深感煤矿行业迫切需要先进技术改变现状,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涌向心头。 大二时,秦波涛立志:不管煤矿环境如何,作为安全人,要学以致用,为之奋斗终生。为了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他在学习上如饥似渴,过着“教室-实验室-寝室”三点一线的生活。“我大学时代几乎很少走出校门游玩,经常是在宿舍窗户前看看外面的环境。” 本科毕业后,他觉得自己的能力、学识、技术还不足以为煤矿服务,于是选择保送攻读硕士。成为硕士研究生两年后,他选择提前攻博,将精力集中在煤矿火灾防治上。 矿井火灾是煤矿生产的主要灾害之一。一旦井下发生火灾,不仅会造成煤炭资源的损失、工程和设备的破坏,导致生产中断,更严重的甚至会直接威胁到矿工的生命安全。在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事故中,以死亡数计算,火灾事故位居矿井灾难第四位。俗语说,水火无情,但秦波涛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从博士阶段起,在导师王德明的指导下,他正式开始了与煤矿火灾的斗争之旅。 为了系统全面弄清煤矿火灾的发生原理,秦波涛除了在校通宵达旦地学习,还常常深入到千米的矿井下增加现场积累。2003年,他获得第八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的特等奖;2005年,荣获第二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获得这些荣誉,在中国矿业大学学生中尚属首例。对此,秦波涛很谦虚地说:“这得益于老师的培养,得益于好的学科平台。” 不畏危险 扎根矿山 “安全工程学科不光是在实验室搞研究,更需要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真正地为煤矿解决问题,这是安全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秦波涛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