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家地质公园申报和评审机制始于2000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建世界地质公园网络计划的推动下,由国土资源部牵头组织建立了新型国家地质公园。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先由政府批准建立国家地质公园的国家。国土资源部作为我国地质公园的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地质公园建设工作,并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
截至2016年年初,我国已有284处国家地质公园,这些地质公园在保护地质遗产、普及地球科学知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如何围绕这个平台把科普与旅游有机结合在一起并非易事。如今,很多地质公园仍停留在传统的“书斋式系统性灌输教育”模式上,游客不太能够接受,这必然会影响地质公园作用的发挥,尤其是在提升公众科学素质方面。随着受众需求的不断提高,地质公园科普模式的发展也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那么,地质公园建设该向什么方向转变?变什么?如何变?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副会长陈安泽研究员给出了答案。
笔者:您是中国旅游地学学科的创始人之一、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的倡议者,您认为地质公园与其它公园相比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建设地质公园的宗旨是什么?
陈安泽:通俗地讲,地质公园就是以地质景物为主要观赏对象的公园。地质景物简称地景,也称地质遗迹,它们是在漫长的地球形成、发展演变过程中留下的痕迹。众所周知,地球从诞生到现在已有46亿年历史,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内,蕴育了生命,形成了山川秀美的大千世界。今天我们看到的奇峰、异洞、怪石、火山、冰川、峡谷、瀑布、泉水、湖海、沙漠以及保存在岩层中的生命(古生物)遗迹和地质构造形迹,都是地球演变历史的天然记录,统称地景。它们不但是人类追溯地球历史的实物档案,也是人类回归自然、享受自然、修养身心的休闲游憩对象。
国家地质公园是国家公园(我国称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一种类型,它与一般公园的最大区别在于:一是景物的地质科学性强;二是设施、组织、导游的科学性要求高,游客在游玩过程中可获取到较多的科学文化知识。
建立地质公园主要有三项目标:一是保护地质遗产,保护自然环境;二是进行广泛的地球科学教育;三是通过开展科学旅游,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之所以支持建设世界地质公园,不仅仅是为了保护,也是因为这些地质公园从诞生之日起便受到世界各国专业学者和爱好者的欢迎。截至2016年年初,全球范围内已有120处世界地质公园,其中我国有33处。鉴于世界地质公园在保护地质遗产、普及地球科学知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中取得的杰出成就,2015年11月1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全体会议上,195个成员国一致通过将世界地质公园正式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地球科学与世界地质公园计划”。至此,世界地质公园获得了与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人与生物圈计划等项目同等的法律地位。可以预见,全球申报世界地质公园以及依托地质公园为平台开展地学旅游的热潮即将到来。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