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纯华,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在稀土分离、功能材料化学研究和应用中取得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科研成果。
在别人看来,科学研究是一项枯燥无味的工作,但在严纯华院士眼里却充满乐趣。他认为,科研是个失败多于成功的活儿,不必为失败苦恼。科研的乐趣恰恰就在于教学相长的促进,“虽老而不觉老”的人生状态。
团队合力推动稀土研究勇占鳌头
中国矿业报:严院士,您好。据我们所知,稀土是一个比较冷门的领域,您当初为何会选择稀土作为研究方向?
严纯华:应该说,选择稀土并不是我最初的意愿。后来,在老师的带领下,我逐渐喜欢上了稀土研究。其实就是,懵懵懂懂撞进了门,老师带上了“道儿”,并且托了我一把。
中国矿业报:我们知道,我国稀土分离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且煎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哪些事情让您印象深刻?
严纯华:我印象最深的是,老一辈的科学家,他们能够俯下身去走进生产第一线。到了车间里,根本看不出他们是院士或是大牌教授。他们能跟工人称兄道弟,能跟工人吃到一起、干到一起、说到一起。正是在他们的熏染下,我们这些年轻人慢慢学到了这种精神。
我能看到一个古稀老人,身上穿着被酸和碱腐蚀了的、斑斑点点的工装,脚上穿着水靴,在车间里忙碌的身影,比工人还“工人”。到了晚上,从事科学研究的时候,他才回到工程师的身份。
提到稀土研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像徐光宪、张国成这些杰出的科学家。其实,在他们的身后还有一批从事稀土研究的技术人员,正是他们从不同方向形成的合力才推动了稀土研究向前发展。
中国的稀土分离技术之所以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想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一是国家的重视和我国在稀土资源方面的优势;二是工程技术人员协力同心,艰苦奋斗;三是有一批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们带着我们这些晚辈一步一步往前走。天时地利人和加到一起,才使得稀土研究的技术水平得以快速发展。
中国矿业报:那么,稀土研究的发展有哪几个关键节点?
严纯华:改革开放初期,我见证了那一代老先生们全国大合作的情景。当时,高等院校、产业研究院和工厂企业结合到一起,大家不分你我、不分排名、不分单位、不分年龄,劲儿往一处使。我觉得,这种精神正是引领、支撑我们第一次突破的关键。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