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和规范科技成果转化,国土资源部日前印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自2016年10月1日起施行。《暂行办法》明确规定,鼓励企业转化方式,保护科技人员合法权益,允许科技人员兼职和离岗创业。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工作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紧紧围绕国土资源工作定位,坚持需求引领、前瞻部署、自主创新和统筹协调的原则,开展国土资源重点领域科技攻关,大力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突出培养创新科技人才队伍,为国土资源事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保障和规范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结合国土资源行业特点,国土资源部研究出台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暂行办法》。近日,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司长姜建军就《暂行办法》进行了解读。
笔者:国土资源科技成果在实际应用中释放出了怎样的能量?
姜建军: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十二五”期间,国土资源科技创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紧紧围绕国土资源部中心工作,实施了《国土资源“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牵头承担了国家重大重点项目38项,组织实施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27项,在地质勘查、地质环境保护、土地科技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在土地科技方面:应用卫星遥感技术,支撑保障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和全国土地变更调查监测与核查工程,开发了“天空地”一体化土地调查监测车载系统;开展了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国土空间优化开发技术研究、促进城镇化发展的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研究,有效支撑了自然资源管理改革;研发了土地整治新技术和新装备,实施了山东滨海盐碱地暗管改碱排盐、江苏城乡统筹土地整治、徐州矿区土地生态修复、陕西南泥湾拦蓄排结合治沟造地、陕北毛乌素沙地砒砂岩造地、云南低丘缓坡生态开发等土地综合整治示范工程,拓展了资源利用空间,提升了资源开发效益。
在矿产勘查技术方面:地质矿产勘查理论取得重大突破,青藏高原地质和成矿理论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区域成矿规律,新发现了驱龙、甲玛等7个超大型和冲江、朱诺等25个大型矿床,确定了重要巨型金属成矿带,大幅增加了我国大宗矿产资源量;建立了勘查区“三位一体”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体系,在胶东金矿、红透山铜矿、大厂铅锌矿、石禄铁矿等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整装勘查区、老矿山深部和外围找矿中起到直接作用;深部勘查与探测技术取得进展,勘查技术装备水平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成功研制了航空地球物理勘查系统和2000米地质岩心钻探关键技术装备;4项矿情调查评价成果显著,对我国煤炭、铀、铁、铝土矿等25个矿种进行了资源潜力预测和评价,实施了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专项、全国近15万个矿业权实地核查、全国油气资源动态评价。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