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新办日前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副院长张亚平,西藏自治区副主席汪海洲,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评估报告首席科学家王小丹等人,对中国科学院发布的《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2008-2014年)建设成效评估》报告进行了解读,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西藏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作。
实施10项工程,取得六大成果
“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体,拥有许多特殊和特有的生态系统类型,为高原特有动植物提供了广袤的栖息地,其生态功能对保障我国乃至东南亚生态安全具有独特的屏障作用。”张亚平介绍,为切实保护好这一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2009年2月18日,国务院批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确定实施三大类10项工程。
张亚平说,目前,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工程处于建设的关键时期,工程实施的进度和效果如何,工程完成的目标和效益怎样,部分高寒区的退化环境是否得到遏制,生态系统是否稳定,保水固碳等功能能否正常发挥,都需要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估。为此,中国科学院于2013年组织专业团队,历时3年开展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工程的建设成效评估工作。工作团队考察了10余个主要工程区,建立了3个生态样带和20多个观测样地,采集了约1300个点的样本,分析了1990年代以来3期遥感数据,主要采用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方法,对工程所增加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利用野外调查与定位观测相结合、模拟实验与遥感监测相结合、工程区内外对比观测、生态模型情景预测等手段,研究了西藏近20年来的生态环境变化特征,评估了主要生态工程的实施成效。主要结论包括以下6个方面:
一是高原生态系统整体稳定,植被覆盖度呈增加趋势。近20年来,西藏严格执行国土空间管控,生态格局的变化率低于0.15%。地面植被覆盖度呈小幅度上升,增加的区域面积占全区国土面积的66.5%,生态系统结构改善。二是沙化面积减少,工程区风沙治理成效显著。防沙治沙工程实施之后,沙化土地面积减少10.71万公顷,年均减少1.53万公顷。极重度沙化土地向重度或中度沙化转化。雅江河谷(曲水-桑日段)典型观测区的统计结果表明,灾害性沙尘天气由2000年的85天下降至2014年的32天。三是退牧还草促进了草地恢复,提高了农牧民收入。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以来,工程区内植被覆盖度比工程区外高9.9%~22.5%,平均提高16.9%,有效保护了草原生态环境,增加了农牧民收入。四是农牧区清洁能源使用率大幅提高,农牧民生活条件显著改善。新型清洁能源使用率达65.6%,减轻了对林草生态系统的破坏,为农牧民增收节支,改善了当地生活卫生条件。五是天然林与自然生态区保护初见成效,野生动植物种群恢复性增长。天然林保护一期工程实施以来,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增加0.9%。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41.37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3.9%。受保护湿地面积430.8万公顷,占全区湿地面积的65.98%。珍稀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种群数量显著增加。六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逐步提升,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稳定向好。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