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三五’期间,建立‘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且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非金属矿产业体系,重点矿种的加工利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产业集聚的产业基地,非金属矿物功能材料产业初具规模。非金属矿工业升级换代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实现非金属矿大国向强国的战略转变。
——王文利
近年来,我国非金属矿工业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即便是在当前矿业市场低迷的严峻形势下,我国的非金属矿工业依然风景独好。
那么,我国非金属矿工业在“十二五”期间取得了哪些成绩?当前的发展状况如何?将来又该如何发展?在最近于郑州举行的第六届非金属矿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交流会上,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文利发表了主旨报告。中国矿业报记者就上述问题进行了采访。
记者:我国非金属矿工业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十二五”期间,我国非金属矿产发展情况如何?
王文利:非金属矿工业主要包括非金属矿勘探、采选和非金属矿加工制品业等。非金属矿产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支撑材料。在“十二五”期间,我国非金属矿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十二五”期间,我国非金属矿工业取得的主要成绩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业稳定发展,产量稳步增加。据统计,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非金属矿工业企业完成销售收入5457亿元,实现利润总额414.1亿元,“十二五”期间年递增分别达到14.56%和10.8%。主要非金属矿产品产量有增有减。二是产业集群发展加快,规模效应初步显现。石墨、萤石、高岭土、菱镁矿、硅藻土、硅灰石、碳酸钙等重要非金属矿产,依托资源产地逐步形成一定规模的采选加工基地,产业向集群园区集中并呈现明显发展趋势。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已初步形成了鹤岗、鸡西石墨,盱眙凹凸棒,梨树硅灰石,白山硅藻土,贺州碳酸钙,信阳珍珠岩,新余硅灰石,平江云母制品等产业集群生产基地。三是开采秩序好转,产业结构优化。通过对非金属矿山治理整顿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非金属矿山开采秩序逐渐规范,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得到提高;规模以上非金属矿企业所占比重不断提升,小企业减少近1万家;非金属深加工水平、产品系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开发了高性能矿物功能填料、环保助剂材料、土壤改良剂、难处置工业废水废气净化材料、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高岭土催化剂载体等深加工产品。四是技术与装备水平提升,综合利用水平提高。高岭土、石墨、萤石等采选工艺和装备不断完善,生产“三率”水平提高;开发出一批非金属矿深加工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主要有超导磁选、大型超细粉体分级、改性技术与设备、光电色选机、石墨低温煅烧纯化技术与装备等一批重大技术装备研究取得突破。五是绿色发展理念逐渐树立,绿色矿山建设初见成效。我国非金属矿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绿色矿山建设步伐,共有59家非金属矿山成为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引领示范全行业绿色矿山建设初见成效。矿山在规范管理、节能减排、“三废”达标排放、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一定进展。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