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深化和推进改革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如果停滞不前,我们就将丧失发展优势,甚至退出历史舞台。”近日,在由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和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主办的2017 年地勘局长座谈会上,许多参会地勘局长就地勘行业改革发展达成的共识发人深省。 “承揽项目难,回收款项难,发放工资难。”近年来,随着我国矿业“黄金十年”的结束,我国地勘经济的黄金期也已悄然结束,许多地勘单位甚至出现了“三难”局面。对此,本报曾展开过持续关注和调研剖析,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为进一步明晰各地勘单位功能定位、解决困扰地勘行业发展的重大问题,2011年,中央下发《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在全国地勘单位中推行了分类改革。2016年7月,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联合国土资源经研院组成的调研组发布了《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发展调研报告》。据统计,全国23个省份基本完成了国有地勘单位的分类工作,得到各省编办的批复。在此轮改革中,拓展业务范围、转企改制等,成了不少地勘单位主动或被动的选择。 当前,越来越多的地勘单位走入了改革深水区。地勘经济如何发展?转企改革难点如何攻破?人员关系怎么理顺?在今年地勘局长座谈会上,华东冶金地质勘查局、内蒙古地矿局(集团公司)、陕西地矿集团有限公司、江西核工业地质局、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西南能矿集团、贵州省地矿局、上海地质调查院地质环境所相关负责人带着本单位的地勘改革经验和心得体会与参会代表交流探讨。 本报拟分上、下两期刊出这些发言中的精彩观点。我们认为,代表单位在相关工作中的探索与实践或许能为行进中的地勘单位改革提供一些可参考的“角度”。 华东冶金地质勘查局局长丁晓牧: 积极稳妥地推进地勘单位改革
◆概述: 地勘单位分类改革后,经过一年多实践,华东冶金地质勘查局形成了“12345”发展战略。即:坚持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和健康快速发展、提升经济效益为中心。推进两大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构建三大格局:“大地质”工作格局、“工程建设”新格局、“华冶制造”产业格局。夯实四大平台:环境地质发展平台、地理信息发展平台、土地规划工作平台、安全评价工作平台。实施五大工程:人才强局工程、安全发展工程、民生保障工程、和谐华冶工程、全面从严治党工程。 ◆实践 1.着力地质立局,坚持地质找矿主业地位。 2000年以来,华东冶金地质勘查局承担的地勘基金项目(包括国家资源补偿费项目和财政项目)找矿成功率达到18.7%。 为加大找矿投入力度,华东冶金地质勘查局自筹资金与安徽铜化集团强强联手,发挥自身地质找矿和铜化集团矿业开发各自优势,合资成立股份制华鑫源矿业投资公司,推进沿江成矿带找矿工作。在龙山铁矿项目、娘娘山铜金矿项目和荷花山银铅锌矿项目等风险勘查市场,投入风险勘查货币资金已超过3000万元。目前,这些投资均取得了良好成果,预计可实现较大找矿收益。 2.强化地质服务,发展地勘经济。 华东冶金地质勘查局成立了地质环境工程院、地源信息技术公司、安全评价服务平台、地理信息产业架构,不断加强地质服务工作,拓展服务领域,做大产业规模,已经取得了良好成效。 同时,不失时机培育壮大新兴绿色产业。今年以来,华东冶金地质勘查局新能源产业抓住绿色安徽发展机遇,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承揽公建项目,在建地热能源利用项目超过8000万元,另有近4000万元项目正在商谈中。 ◆体会 1.地勘单位改革须稳妥推进,不折腾。 由于地勘行业的特殊性,需要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审慎有序地推进地勘事业单位改革,走“渐进式”改革路径,紧紧围绕“提高地质找矿能力,激发地勘单位活力,加强地质工作职能,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原则,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在推进改革过程中,切实关注职工的利益诉求,保障地勘队伍总体稳定。 2.大力拓展地质服务功能,不松劲。 地勘单位要走出困境,实现良性发展,应突出创新驱动,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常态”,紧抓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等重大战略实施,突出专业特色,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心任务,激发地质服务产业新动能,可为优结构、稳增长、促转型拓展新空间。 地勘单位要紧贴政府职能,在主动融入地方中寻找自身发展的结合点和着力点,与国土资源、环保、建设等部门加强合作,发挥地质技术优势,为政府决策和部门管理工作当好参谋、提供技术支撑。 内蒙古地矿局(集团公司)副局长胡子勤: 坚持勘查开发一体化不动摇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