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深知,我国能源发展要加速转型,既要有“量”的适度增长,也要有“质”的显著提高。我国当前能源仍以传统能源为主,新能源体量还不够大,调整存量、做优增量的压力很大。实现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又快又好发展,还面临发展节奏、政策衔接、措施配套、设备供应等许多具体难题。同时,碳排放达峰和低碳化已经成为我国能源发展的硬约束而不是软指标,化石能源发展面临明确的“天花板”,应对气候变化成为与保障能源安全同等重要的任务。眺望前路,能源电力领域该如何破难题、化风险,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就以上问题,《中国电力报》记者对话国网能源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张运洲。 “十四五”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的关键窗口期 中国电力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能源电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您认为“十四五”时期我国能源电力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张运洲:“十四五”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的关键窗口期,我国能源电力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控总量、调结构、攻技术,统筹处理好低碳转型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保障安全、经济性代价的关系,具体包括:一是面临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技术储备不足的挑战。要及早实现碳达峰,必须控制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此,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落实好能耗强度、碳强度控制等分年度任务,加大投入推进关键技术布局与突破,为远期实现“双碳”目标打好坚实基础。二是面临新能源高速发展带来电力平衡挑战。随着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电力系统运行特性、稳定机理等发生显著变化,必须加快理论建模和仿真分析,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部署。“十四五”时期,应采取源网荷储协同互动和智慧运行等举措满足高峰时段电力平衡的需要。三是煤电发展面临不确定性的挑战。应根据我国国情对煤电未来合理定位,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里,煤电仍是保障我国电力供应安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需要按照增容减量的原则,合理统筹煤电新增和退役,避免大起大落,充分发挥其托底保障和系统调节作用。四是面临系统成本上升的挑战。国网能源研究院初步测算表明,新能源电量渗透率超过15%后,系统成本进入快速增长临界点,2025年预计是2020年的2.3倍。借鉴德国的经验,能源转型的成本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和共同分担。 中国电力报:应如何把握“十四五”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推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对于发展的重点、方向和路径您有何建议?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