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独特的外贸发展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巨大成功。根据美国经济学家丹尼·罗德里克的研究,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程度已达到了人均收入水平高于我国3倍国家的出口结构水平。
但是,当前外贸增长方式粗放型特点依然明显,其突出的症结是我国产业分工很不发达、企业核心竞争力缺乏。
大力推动我国产业分工模式的调整,进一步完善我国产业、技术创新和财税、金融政策,增强各类出口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意识和能力,将是构造新外贸发展模式的必由之路。
中国模式震惊世界
国内外研究均表明,我国外贸发展模式不同于一般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战略,而是走上了一条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相结合的独特出口模式,不仅实现了外贸规模的持续扩大,用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变成世界贸易大国,而且也伴随着外贸质量、效益和效率的迅速提高,特别是出口产品结构迅速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了良好的互动效应,使外贸成为推动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大动力。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对外贸易增长迅速。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4221.2亿美元,列世界第三位,年均增长17%,入世5年来外贸增速更是高达30%。贸易总额从千亿迈上万亿美元的大台阶,日本用了30年、德国用了25年、美国用了20年,而我国只用了16年。
与此同时,我国的贸易增长已经成为拉动全球贸易增长的火车头,对全球贸易增长的贡献已经超过美国、日本、欧盟等传统贸易强国,在全球贸易中的作用有了显著提高。我国对世界贸易贡献从不到1%扩大到11%,并成为美国的第三、欧盟和日本的第二、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使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真正变成了现实,增强了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话语权。
———抓住三次国际产业转移重大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抓住了3次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实现了对外贸易的跨越式发展:
一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抓住了以轻纺产品为代表的国际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历史机遇,完成了轻重工业结构的合理调整,纺织品成为我国第一大类出口产品;
二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承接了大量制造业的国际转移,进入了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快速发展阶段,使机电产品成为我国出口主导产品;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