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地表剥离法直接挖掘煤层埋藏相对集中、覆盖层较薄的煤矿时对地面环境造成的各种破坏性影响。其特征主要有:土地表层及其附着物直接遭到挖掘性破坏;剥离物压占大面积土地,严重破坏地表景观和生态环境;矿坑面积大并长期排水,引起地下水位剧烈下降,周边土壤和水体遭受污染等。
露天采煤开采规模通常较大,采场可深达数百米,矿坑面积数千公顷,采场范围内的农田植被和各种建构作物遭破坏而荡然无存。此时产生的大量剥离物被排弃到排土场,其堆压占地的面积往往与采场所破坏的土地面积相当。矿坑和大量剥离物的堆积压占地面,严重破坏了环境景观,并形成一系列污染效应或引起严重后果。由于它们直接暴露于空气中,所以不断地发生潮解、风化和风蚀等作用,是矿区发生飞尘、扬尘的污染源。剥离物中所含的硫、油母页岩和其他有机质,可在空气中氧的作用下发生自燃或形成爆炸,从而散发各种碳氧化物、硫氧化物、硫化物等有害气体。在雨水淋溶下,各种有害的液体将污染土壤及地表、地下水体。当排土场地基承载力不足或地面坡度过陡时,也可发生坍塌,或在含水分过多的情况下形成不同规模的泥石流灾害。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