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矿石谈判步履艰难,让国内建立矿业资本市场的呼声再起。多位业内专家都提出了“加速矿业资本化”的观点,认为矿业资本市场虽然不是万能良药,但是肯定会改善当前国内矿业企业的弱小局面。
铁矿石进口掣肘的背后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新创认为,当前中方迟迟拿不下铁矿石谈判,表象是钢铁行业的困境,背后问题则是围绕着矿业发展的整个现行机制束缚了谈判的手脚。国内矿业企业做大做强的瓶颈,在于缺乏有效资本市场的支撑,而跨国矿企却有金融市场做后盾。
统计显示,去年因为铁矿石涨价就使得钢铁企业多掏出了1400亿元,而当年钢铁行业的全部利润才840亿元。李新创指出,如果不重视矿业资本市场以培养企业做大做强,恐怕以后还会遭受更大损失。
矿企做大做强亟须金融支持
多年来,我国矿业融资渠道一直发展不充分,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规模较小,矿业企业很难通过当前资本市场筹措资金,也限制了企业“走出去”的步伐。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企业制度研究室主任罗仲伟教授表示,应当从国家战略的高度重新认识矿业发展,建立矿业资本市场,从矿业的产业管理转变为矿业的金融管理。
李新创也表示,国内矿业企业对于建立矿业资本市场的心情已很急迫,目前国内金融市场对于矿企的勘探、开发、冶炼以及储备支持远远不够。
一位上市矿业公司的内部人士同样强调说,发展矿业资本市场绝对是大方向,光有银行借款这个融资手段太过局限。
风险勘探尚属空白
罗仲伟认为,目前风险勘探领域的资本市场依然是一片空白,国内没有鼓励企业通过发现优质资源进而从资本市场获得资本来开发资源的良性资本筹措机制。他表示,目前的矿产资源勘探和规模开发严重依赖政府投入和行政审批,导致矿业企业以采代探,资源勘探方面投入严重不足,进而带来资源发现率和利用率下降。
有专家指出,矿业开发往往长达多年,而且由于资源深埋地下,风险极高,因此最终能够进入到商业开发阶段的概率很小。正是因为矿业勘查阶段的投资风险很高,所以银行对于这方面的融资需求存有顾虑,积极性不高,而私募股权等风险投资则倾向于高风险换得高回报,因此矿业企业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分散矿业风险,同时铲除小矿经营的经营思维。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