撬动融资杠杆 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
珙县是四川省重要的产煤大县,仅无烟煤储量就达13亿吨。原有煤矿200余个,近年来通过整顿、关闭、整合,现有煤矿48个,年生产能力达到262万吨。
随着煤炭企业整合重组,生产能力不断提升,企业在花巨资购买采矿权后,用于技改、改善安全设施的自有资金已所剩无几。为了达到技改、安全条件,又不能不投资。向金融机构贷款,又受限于有关规定,于是不得不进行民间融资,但这种高息融资无疑又会加重企业负担。一方面,作为工业“粮食”的煤炭,市场紧缺;另一方面,煤炭企业只有注入信贷资金,才能良性生产。
珙县县委书记田文平、县长曾明全深思后商量认为,要将县内煤炭资源优势变成经济发展优势,必须实现煤炭资源与金融资源的融合,获得金融机构的持续性融资。要使融资得以持续,建立一种确保金融债权的机制是关键。
县主要领导这种见解来自于换位思考。目前,金融机构基本上已商业化,不良贷款率直接与金融机构“一把手”的“帽子”、“票子”挂钩,一旦超标,其“帽子”、“票子”都难保。要让银行“一把手”在贷款申请上签字或不予否决,作为县域政策的制定者,先要想到不给他们增加不良贷款,确保金融债权安全。
保金融债权 按吨还贷诞生
不让金融机构巨大的贷款演变为“不良”贷款,珙县的做法是,对于金融机构开办的矿产资源采矿权质押等贷款,引城里人熟悉的住房按揭还贷进企业,以“按车还贷”的方式还款,以此减轻老板们的还贷压力和银行对贷款的担心。
具体操作程序是,按照珙县政府出台的《珙县煤矿企业银行融资管理试行办法》,煤矿企业融资实行“整贷零还”:具备条件的煤矿企业申请银行贷款融资,贷款申请经银行审查同意后,由银行与借款人、统征办三方签订借款协助回收协议。县统征办收到银行向借款人放贷的书面通知后,根据贷款金额和年限,按照银行、借款人和统征办三方签订的《借款协助回收协议》,从当日起,对借款人出关的每吨煤加收协议确定的还款金额,借款人在统征办购买出关的矿产品调运单时,按车载吨煤缴纳,由统征办按协议统一将贷款还给银行。
“按吨还贷,大大减轻我们的还款压力,使我们不知不觉中就把贷款还掉。”珙县陈家坡煤炭生产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少兵道出煤炭企业家的心声。同样,这种创新也受到银行的热捧,宜宾市商业银行珙县支行行长黄建川评价说:“可有效保证银行贷出的钱回到银行,贷款出现不良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