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传统国际铁矿石谈判的“Deadline”。按照惯例,若双方此时仍未就“年度价格”达成一致,一方有权选择解除“长期协议合同”。
但中国的铁矿石谈判,已经历了两个月的“加时赛”,仍僵持不下,再度补时,开创了国际铁矿石谈判的先例。
在中国铁矿石谈判的最后时刻,中钢协、中国钢企、国际矿商、国内矿商等诸多利益相关方,有着不同的“表情”。信心充足者有之,观望静待者有之,神情倦怠者亦有之。
6月30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市场部主任陈先文表示,铁矿石谈判还在继续,中钢协依然坚持此前公开表明的立场,即,长协价应该在2008年的价格基础上下降40%以上。
此前不久,中钢协秘书长单尚华表示:“主动权在我们手里。今年,中国对铁矿石的实际进口需求,最多不会超过4.5亿吨,而市场供应超出需求达1-2亿吨。谁给我们的条件好,我们就买谁的。”这意味着,中钢协已经做好了达不成“长协合同”、转向现货市场的准备。
力拓CEO艾博年近日已表示,“如果客户需要,我们也愿意走‘现货定价’”,但淡水河谷首席执行官Roger Agnelli上周称,中国转向现货市场不是明智选择。
而对中国大型钢企来说,“长协矿的降幅越大,当然越好”,但如果不能达成长协合同,改走现货交易,它们亦有担忧。
“铁矿石谈判,主要就是谈供需双方的长期性计划。三大国际矿商都非常希望有明确的生产计划;当然,中国钢厂也要对市场环境、矿种搭配等心中有数。”河北钢铁集团副总经理田志平说。
在田志平看来,“目前的长协机制,还是应该继续坚持的。走现货、采取指数定价方式,这个方向不是不可行。但目前,中国还没有一个权威机构能够采集令人信服的信息,指数化定价的基础工作还未完成,现货交易还不能接受。”
而曾被中钢协寄予厚望、实现“供应替代”的国内铁矿石生产商,目前仍处于观望状态。由于生产成本较高,中国铁矿石生产商的生存境遇,很大程度上倚仗于国际矿价的支撑。
6月30日,一位河北矿业界人士表示,“按照现在这个价格,国内矿山如果生产,那是稳赔的。必须要消耗完目前的高成本矿库存,矿山开工率才有恢复的可能。况且,钢厂以外矿为主,那么大的港存外矿,哪个国内矿敢大量生产?”据其透露,目前,河北省仍有80%的矿山停产。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