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力拓"间谍门"仍在调查之中,胡士泰以何种方式,向谁窃取了什么样的国家机密,相信随着案情的渐次披露,真相会大白.不过,这一案件却在考验中国和澳大利亚的双边贸易关系,这点从"间谍门"案发后,澳元盘中大跌可窥一斑.以至于澳大利亚贸易部长上周末在对中国的"汽车推介"中,接受媒体采访的议题依然集中在力拓身上.
中澳两国的贸易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合则两利,分则两伤,这点两国的商务人士都应该清楚.力拓不光彩的行为,但归根结底是一个司法问题,理应在法律框架内寻求解决之道,不能上升为外交问题、贸易问题,更不能成为贸易摩擦的引火点.澳大利亚国内最近一些"过火"的言论,遭到了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的严厉批评,表示"不应把该事件政治化".
"传统的行业也能出'间谍',简直就像娱乐圈."一位国外矿山企业的人士无奈地向CBN记者表示.
力拓到底做了什么?这是很多钢厂的高管以及国际三大矿山企业的员工目前都在思考的问题,国内一家产量排名前十位的钢厂高管道出了他认为的答案--这两年,与其他两家矿业巨头相比,力拓在中国市场的行为的确更为激进.
提升价值抵御并购从2005年中国加入国际铁矿石长期价格谈判,必和必拓、力拓和淡水河谷等三大矿山企业的名字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国内媒体上,而在2005年、2006年,力拓的名字并不如必和必拓和淡水河谷更为人所知.因为淡水河谷往往是历年长期价格谈判"首发价"的确定者,而必和必拓则因为要求"海运加价"而与中国钢厂对立.
直到去年,力拓在铁矿石贸易和谈判期间扮演的角色才得以凸显.一个例子是,中国钢铁工业协(下称"中钢协"))曾经公布了一份报告,表达了对力拓违约的强烈抗议.报告指出,2007年,21家中国钢铁企业与力拓签订的"长协矿"合同为6073万吨,但力拓的实际供货量仅为5237万吨,合同执行率为86.24%.其中,有7家企业合同执行率在80%以下,最低的仅为53.17%.
当时的背景是,自2007年第四季度以来,力拓在对中国钢铁企业供货合同执行率过低的情况下,公开声明有1500万吨铁矿石资源可投放现货贸易市场,并积极向中国钢铁企业推销现货贸易铁矿石.一方面是力拓以书面形式通知中国钢铁企业,由于不可抗力的影响,铁矿石资源不足,不能保证100%履行长期贸易合同;另一方面力拓又有大量铁矿石富余资源投放中国的铁矿石现货贸易市场.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