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笔巨额交易.2008年,中国铁矿石进口总额高达600多亿美元.这一天文数字使得铁矿石谈判成为一个巨大的博弈场,其间也就催生出为高额商业利润的不择手段者.
7月10日,国内一大型钢企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从6月中下旬开始,力拓公司曾向中国钢铁业提出了金额高达90亿美元的"索赔"要求.
之所以选择这一时间点出击在于,6月30日这是传统铁矿石谈判的最后期限.按照惯例,如果6月30日后还无法达成协议,部分长期合约将失效--当然,这一情况在2009年之前还从来没有发生过.
"当时力拓一家家走访钢铁企业,要求我们对金融危机期间内未能履行的合同,进行赔偿."该负责人告诉记者.
他还透露,力拓董事会算了这样一笔账,他们号称在一共长达8个月的时间内,由于中国钢企推迟出货、甚至取消船只,导致其铁矿石业务共计损失50亿美元;涉及租船费用差价、海运差价方面则另需补偿40亿美元损失.
不仅力拓,同属三大国际矿商之一的必和必拓,也差不多同时提出了类似的索赔要求,"但具体数额不详"失衡的违约天平:
两拓可以,中方不行在铁矿石谈判的最后期限,力拓试图以"索赔"要挟中方企业就范.记者调查发现,在铁矿石贸易中,这是一个不均衡的商业天平.
"在市场好的时期,力拓等矿商也会用不可抗力等原因,来解释他们为何需要减少长协矿的供应."一位钢铁企业人士对记者表示出了不满,"但最后总是发现,他们的供货总量却一直在增加--在现货价价格居高之时,他们刻意减少长协矿的供应,却增加现货矿的销售."这种反常的违约举动所造成的影响,在中钢协公布的数据中也触目惊心.数据显示,2007年,21家中国钢铁企业与力拓签订的"长协矿"合同为6073万吨,但力拓的实际供货量仅为5237万吨,合同执行率为86.24%.其中,有7家企业合同执行率在80%以下,最低的仅为53.17%.
"因为现货价格太高了,利益驱使,矿山找理由不发长协货,转卖现货."联合金属网铁矿石分析师胡凯不久前曾告诉本报记者:2008年,力拓销售了不少于1500万吨的现货矿,约占总量的9%,而必和必拓投放到现货市场的铁矿石销售量则达1900万吨,占总产量的15%.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