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9年7月开始,已实行了28年的中外铁矿石谈判就名存实亡了。
没人会否认这一点。按照过往游戏规则,每年的4月1日到6月30日被定为年度谈判缓冲期,但今年至今三大矿山公司仍没与中国钢企达成公开价格。也就是说,从7月1日开始三大矿山在中国市场可全部销售现货,而不是依据长协价。即便今年内能达成长协价,矿山和钢企目前的现货交易也可到时再按长协价“多退少补”。从这个意义上看,供需双方在没有合同限制的前提下,按有利于自己的价格自由买卖,而去年下半年以来被高价矿折磨得遍体鳞伤的中国钢厂也不用再承受风险了。
事实上,这个规则首先在矿山公司那里被打破。必和必拓目前的做法是,除非钢厂愿将合约条件改为采取现货价指数,否则钢厂必须同意以去年的天价价格全部履行先前采购合约,才能进行今年供应,而今年价格每吨比去年便宜约30美元,中国钢厂显然不会同意这样的要求。
昨天有消息传出,中国钢企暂停从力拓购买铁矿石,改而加大与必和必拓的合作。也有消息称,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停止了同力拓的谈判,转而同巴西淡水河谷进行价格谈判。其实无论最终与谁签下协议,都是为寻求较低价格。因为任何高于现货价的长协价都是没意义的,更别说让钢铁企业亏损的长协价。所谓谈判,即是双方通过在谈判桌上,谈出一个让双方都有利可图的最佳价格。如果矿山公司不惜以牺牲钢企生存为代价,一味提高铁矿石价格,这样的谈判显然没有意义,也不会有人遵守。在生存面前,游戏规则显得异常脆弱。
不过,笔者认为,在除了中国钢企外全球其他钢厂都与三大矿山签订长协价的前提下,中国现在寻求更低降幅的可能性似乎不大。除非中国钢企联合起来,通过购买其中两家产品,进而挤垮其中一家,让这家公司被迫接受较低降幅。
如仍从三家矿山进口,在中国需求量只增不减的情况下,三大矿山是不会同意以较低价格与中国钢厂签约的。因为这三家公司完全可按照现货价在中国市场销售。
现货价格再次下降的可能性也已不大。上周,进口矿报价坚挺。像印度粉矿(Fe 63.5%)目前外盘报价已达CIF(到岸价)90~92美元/吨,按照即期的海运费计算,目前巴西粗粉新协议价格约为92美元/吨,澳粉矿新协议价格约76美元/吨。可以说,进口铁矿石现货价在时隔近9个月后又重新高于长协价。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