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2009年中工作会议近日召开,会议提出,要继续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既要保经济增长,又要防通货膨胀.
伴随着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下大量流动性的释放,以及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通货膨胀风险开始若隐若现.全球通胀预期已明显上升,如反映投资者通胀预期的美国普通国债与通胀挂钩债券收益率之差,已经从年初的几乎零差异,扩大至目前的200个基点.本周发布的亚洲多个经济体的通胀数据,也显示出在经济复苏最快或者货币供应增幅最大的地区,通货膨胀已有悄悄抬头的迹象.
应该看到,中国同样面临着通胀隐忧.这是因为,在欧美国家因金融机构信用危机而被迫信贷缩水的时候,中国的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大规模向企业借钱;在全球其他国家经济尚低迷的时候,中国经济提前出现复苏迹象.而且,中国以投资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对大宗商品、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更为敏感,且食品占CPI权重较高的局面也使中国更容易受农产品(000061,股吧)价格上涨的冲击.
到目前为止,CPI、PPI还在负值徘徊,这使人们容易认为通货膨胀还在冬眠之中.不过, CPI、PPI同比数据持续为负,相当程度是因为翘尾因素,但是相邻月份的同比速度正在缩小.随着翘尾作用的逐渐消退及新涨价因素的推动,物价指数将逐渐转负为正.房市回暖、地价上升、油价翻番,证券市场连创阶段新高,都显示出投资者的通货膨胀预期逐渐确立.
从内部因素看,我国的食品价格已经开始高于国际价格.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6月份,我国粮食价格连续六个月实现环比上涨,累计涨幅达4.9%.粮价上涨是否真的会引发新一轮通货膨胀,不免让人多少有些担忧.同时,以往通胀中引领上涨的猪肉价格,也可能重新步入上涨通道.
更重要的是通胀因素很可能从外部输入,本轮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先后采取了大幅降息、数量型宽松等措施,带动基础货币大幅上升近1倍,广义货币供应也回升至9%,高于名义GDP增速接近10个百分点,创历史之最.这种"开着直升机撒钱"的方式,使本已黯淡的美元前景更加灰暗.中国2万余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绝大部分都是美元资产,一旦美元贬值,中国或将成为未来美国债务危机的最大埋单者.
美元的疲软走势,推动了大宗商品一波又一波的上涨,而大宗商品和农产品价格在过去历次通胀周期中通常领先于CPI.近期,石油价格已经翻番,铜、铝等金属也显著上涨;农产品,如大豆(资讯,行情)、小麦(资讯,行情)和玉米(资讯,行情)也从前期低位明显回弹.中国作为大豆等农产品的进口国,国内粮价受到国际市场的直接传导,而国际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上升也会提高国内的生产成本,输入型通胀风险不可小觑.
[1] [2] [3] 下一页 |